七知经

七知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比丘受教从佛而听。佛告诸比丘。有七法道弟子。现世安隐和悦多行。精进法观令习得尽。何谓七法。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节。五自知。六知众。七知人。诸比丘何谓知法。谓能解十二部经。一曰文。二曰歌。三曰说。四曰颂。五曰譬喻。六曰本起纪。七曰事解。八曰生傅。九曰广博。十曰自然。十一曰行。十二曰章句。是为知法。不解十二部经。为不知法。何谓知义。彼彼所说经法悉晓其义。是为知义。彼彼所说不晓不解。为不知义。何谓知时。知是时可惟寂灭想。是时不惟受行想。是时可惟慎护想。是为知时。不晓时宜所行。为不知时。何谓知节。能少饮食大小便便得消化。能节出入坐起行步。卧觉语默事从约省。是为知节。不自约省。为不知节。何谓自知。自知己身意老多少。所信所戒所闻所施所慧所解所至所入。深浅厚薄事事自知。是为自知。不知己意所入多少。为不自知。何谓知众。能知彼众若君子众若理家众。若梵志若沙门众。若或有时至彼众。宜坐宜立宜语宜默。知随时宜是为知众。不知相彼众随时宜者。为不知众。何谓知人。如有两人。一人信道一人不信道。信道者可称誉。不信者无称誉。信道有两辈。一人数诣道场乐沙门。一人不数诣道场智略沙门。数诣者可称誉。不数诣者无称誉。数诣道场有两辈。一人爱敬沙门。一人不爱敬沙门。爱敬者可称誉。不爱敬者无称誉。爱敬有两辈。一人亲习沙门。一人不亲习沙门。亲习者可称誉。不亲习者无称誉。亲习有两辈。一人好问经法。一人不好问经法。好问者可称誉。不好问者无称誉。好问有两辈。一人侧耳听。一人不侧耳听。侧耳听者可称誉。不侧耳听者无称誉。侧耳听有两辈。一人闻法受持。一人闻法不受持。闻法受持者可称誉。不受持者无称誉。受持有两辈。一人闻而思义。一人闻不思义。闻而思义者可称誉。闻而不思义者无称誉。闻法思义有两辈。一人如经义解。受法如法立。一人不如经义解。不受法不如法立如经义解者可称誉。不如经义解者无称誉。如经义解有两辈。一人但自安己。不安他人不多安人。不哀世间不利天下。一人自能安己。亦安他人多安天下。愍伤世间利宁天人。诸比丘当别知。其自安己能安他人多安天下。愍伤世间利宁天下者。是人为最上最长最尊极尊。譬如牛乳成酪酪为酥酥为醍醐醍醐最上。如是人者。为人中之人。乃为上行尊行极尊之行。为最胜为上愿无上也。诸比丘能见两人为智为高。能分别此人善此人胜。是为知人。佛说是已。皆欢喜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返回列表

上一篇:阿含经

下一篇:楞伽经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海边的贝壳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海边的贝壳

一位长者告诉一位渴望财富的青年,北海岸边有金贝壳,于是这个青年就不远万里,来到了北海岸边他的海滩上,不顾一切开始了寻找金贝壳的工作。起初他耐心地拣起每一枚贝壳仔细端祥,确定不是金贝壳后才把它扔掉。北...

五方佛、五佛智慧和五方佛土

五方佛、五佛智慧和五方佛土

中央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佛身颜色: 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净土名号:色究竟土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净五蕴:色蕴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

刘喜自投火窟

刘喜自投火窟

刘喜是江苏省常熟县人,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虽然没有从事任何职业,因祖上遗下财产众多,故能丰衣足食。他本质上原是一个老实人,可是由于饱暖思淫欲,虽有妻室,仍不免动起家花哪有野花香的歪脑筋。他看到邻居的女...

地藏菩萨超度心咒

地藏菩萨超度心咒

地藏王菩萨超度心咒:嗡哈哈哈温三摩地梭哈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地盘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净口业真言:奄(嗡)...

愿力成熟 无人可胜

愿力成熟 无人可胜

一时,佛在舍卫城。大施主给孤独长者在祗陀园修建经堂供佛及僧,广作布施,积累广大资粮。另一施主生起好胜心,欲以自威望胜服给孤独长者,一争高低。他想到现在自己广作布施没有能力,即入海取回许多宝藏于舍卫城...

索达吉堪布:佛法不离世间觉,该怎么解决素食过程中的一些冲突和矛盾

索达吉堪布:佛法不离世间觉,该怎么解决素食过程中的一些冲突和矛盾

索达吉堪布:佛法不离世间觉,该怎么解决素食过程中的一些冲突和矛盾 问:我们那个放生群都发愿吃素,但“佛法不离世间觉”,有时我们也会坐到荤桌上,请问该怎么解决类似的冲突和矛盾?索达吉堪布答:平时能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