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断难,舍难,离更难?

一家三口宅家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发动家人一起来次物品的“断舍离”。

我提出:“一年之内没用过的东西,要坚决丢弃”。三天时间,整理出的物品堆满了半个客厅。女儿时而兴奋地大呼:“我怎么光水彩笔就有这么多盒?哎呀,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啊?”

一开始,许多东西掂量在手的时候,总是有百般理由舍不得丢弃,哪怕一个经年不戴的小发卡也要纠结个半天。于是三个人这才加快了抉择的速度。即便这样,还总是会有那么一些即使明知无用也舍不得扔掉的东西,实际上说白了,就是一份贪念。

有个小故事,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把玩珍藏的宝贝,不小心把最喜欢的玉杯从桌子上碰落,亏得眼疾手快及时抓住,饶是这样也惊出了满头大汗。将军思忖:“我身经百战,多么险恶的局势都没害怕过,怎么一只小小的玉杯就能让我惊吓出一身冷汗呢?”他思索良久,毅然把那只玉杯给摔碎了。因为他通过这件事顿悟到:贪念之心,比陷入绝境更危险。

反观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为什么总是断难,舍难,离更难?

1)当断不断,烦恼袭扰

作家白落梅曾说:“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

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牵扯着我们的情绪,不能当下了断,必会反受其累。甚至有时还会沉浸其中,无限放大:

和别人吵了一架,事后就在心里千百遍地痛恨,甚至幻想着下一次见了他要怎样好好地“修理”他,然后越想越气;

跟恋人分手了,即使他再绝情也总是回忆他昔时的好,越回忆越放不下,痛苦到不能自拔……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是禅宗达摩祖师的名言。

所谓烦恼,不过是我们心念的执着,往往念头一转便是海阔天空。要做到也不难,明信因果,顺其自然,万般烦恼皆会无碍于心。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死后一文带不走,悭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济公和尚的《圣训歌》字字珠玑、一针见血。

2)、当舍难舍,自落贪着

《法句经》有言“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

通讯录里不断增加的名单,有几个是能和自己心灵沟通的?

推杯换盏间的酒酣耳热,有几次不是无奈的应酬?

满满的衣橱里总是少一件衣服;

去超市总是买回一堆计划之外的东西;

只想打开手机发个信息,却控制不住自己刷屏刷到昏天黑地;

双十一的包裹还未拆完,面对新年促销的打折信息又开始欲罢不能……就这样在世法中反复纠缠。

执杯接水,热水溢出,烫了,自然会松手,世上哪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看开即放下,而看开就要明白万事万物的无常本性。

《醒世诗》中言“贪名逐利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寥寥几语,引人深思。

3)当离难离,欲念为执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一只空杯 ,可以盛香茗,一颗空心,可以纳万物。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就越富有。

所有烦恼痛苦,都是放不下的执着。

回观内心,观照自我。我们所见所闻所尝所受,皆由意识来分别,顺这个“我”就高兴,逆这个“我”就痛苦,不断地认妄为真,在情绪的泥沼里打滚。而佛法能帮助我们认清这个假“我”,

不执着于六根五蕴,不被牵着鼻子走,脱离执念,让“我”和世界融为一体。当“心”与宇宙同体,回头看,那个所谓的“我”又在哪里呢?那些所谓的烦恼不都是假象吗?

人生无明贪嗔痴,生活智慧断舍离,愿我们都能从现在开始学会断贪、舍嗔、离痴!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仁王护国咒全文

仁王护国咒全文

摘自《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十方世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各与如是眷属。于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弥多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弥多

弥多从前有这么一个人叫:弥多,弥多喜欢说别人的闲话,大家都讨厌他,只要看见他来了,总是会避开他,或者直接赶他走,没有人爱和他在一起。弥多觉得很难过。佛陀对大众说:说人家闲话,是不好的行为,既使人受害...

郑板桥是怎样吃素养生的?

郑板桥是怎样吃素养生的?

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在古人所说的“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对于郑板桥这样一位不得志的文人来讲能活72岁,已属高寿了。...

去宜兴湖父的禅茶静心之旅

去宜兴湖父的禅茶静心之旅

茶,九画,字典中解作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陆羽在《茶经》的第一句将它解读为:南方之嘉木。禅,十二画,佛教指静思。佛教为了把佛家的静坐方式称之为禅那,或者简称禅。从此...

菩萨赐佑

菩萨赐佑

菩萨赐佑护照被卖困居西贡民国六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去越南探亲,本想趁机会在那儿游览,然后再过境泰国,以偿我的愿望。谁知不久砚港失陷,芽庄失利。战事日益吃紧,不但粉碎了我的幻想,同时也粉碎了越南百姓的西...

民间流传的一则三世因果的故事--学佛网

民间流传的一则三世因果的故事--学佛网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佛家《三世因果经》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轮回报应的总纲。既指出了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如何做一个有益於社会的人,既指出了因果轮回报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