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说起《金刚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闻,佛弟子中欢喜持诵、学习这一部经的,就更不计其数了。

《金刚经》,全称叫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单从这个题目来说,包含了有佛法,有比喻,般若就是法,金刚和波罗蜜则属于譬喻的部分。那么,为什么要用金刚来比喻般若,二者之间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

金刚,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常用金刚来比喻武器、宝石等,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金刚杵、金刚宝等。之所以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是因为金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金刚的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它,所以“其体最坚”。金刚的功用锐利无比,能坏一切物,所以“其用最利”。金刚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所以“其相最明”。古书中就有记载,“敦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瑛,状如荞麦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由此可见金刚之坚利。

般若,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是为了避免大家误将其与世间的聪明智慧混为一谈,而保留了梵音,因为般若二字,能够生起众生的善根。佛法讲智慧,是妙智妙慧,是不可思议的智慧,才能叫做般若。

《金刚经》中所谈及的“般若”包含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实相般若是智慧的理体,观照般若是智慧的妙用,观照是心里起正当观想,能启发出来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能观照的智慧,即是观照般若,所观照的理体,则是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说的是《金刚经》上的文字,因为我们通过研究《金刚经》的文字,才能起观照般若的智慧,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

金刚比喻实相般若,其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它。实相般若是真理之体,我们凡夫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但是我们所具有的实相般若并没有变坏,因为其体最坚。

金刚比喻观照般若,其用最利,它能坏一切物。我们研究佛经起了观照,始觉智启发出来,观照到本觉理体,一旦豁然大彻大悟,才会明白自己有个实相般若。

金刚比喻文字般若,其相最明。《金刚经》的文字,能显发出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足见每一个字都是光明之相。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能起观照般若,才能证得实相般若,这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我们也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

由此可见,文字般若,其相最明,能显出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其用最利,实相般若是理体,其体最坚。用金刚来比喻这三种般若,能够方便我们思维明白般若的含义。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喝茶的六种境界,教你如何契入!

喝茶的六种境界,教你如何契入!

茶,解渴之物;茶,禅茶一味。饮茶的经历与心境,有相似也有不同。茶中的六种境界,是在境里还是境外,心中自有答案!境外凡开始喝茶时,茶味都是一个样苦的。茶味单一,味蕾尚未打开,甚至喝所有茶都是如此的感觉...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不断冒出的金币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不断冒出的金币

不断冒出的金币舍卫国中,有一位长者和妻子。两人勤俭持家生活虽不富有,但也算幸福安康,唯一的遗憾是一直没有孩子。终於有一天,他的妻子怀孕了,夫妻俩非常高兴。十个月後,长者的妻子生下了一个长相端正的男婴...

印良法师:钟鼓鱼磬的由来

印良法师:钟鼓鱼磬的由来

钟鼓鱼磬的由来钟、鼓、鱼、磬是佛学中的法器,庄重威仪深得僧俗敬仰。常言道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不可戏动,足见其尊贵隆盛。那么,钟、鼓、鱼、磬又有怎样的历史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钟,是佛学的犍椎...

经常熬夜的吃素

经常熬夜的吃素

经常熬夜的朋友们,体内容易沉积各种各样的毒素,容易出现皮肤变差、衰老加快等现象,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一些列的疾病,如高血压、中风、肝硬化、癌肿、肝炎、糖尿病等,这些都与体内器官、血液等所受到的各种污...

国人吃蔬菜的误区

国人吃蔬菜的误区

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吃蔬菜对身体好,但又有几个人能坚持每天吃足够多的蔬菜呢?近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5的英国人能按照营养师的推荐,每天吃够五大类蔬菜水果。那中国人吃蔬菜...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菩萨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

这种思想是严重愚痴迷信的,以功利之心求佛,只会让自己离佛越来越远。

拜佛千万不要走形式,更不要以世俗间庸俗的交易、贿赂来揣度佛意,那是极大的不恭敬。

佛菩萨福慧圆满具足,无二无分别,清净不染,又怎会缺你的那根香呢?

更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功德就越大。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佛菩萨再慈悲伟大,也不可能替你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佛菩萨渡人在渡心,心好命就好。

人心存良善,事事便无忧。以戒为师、断恶修善,福气自来!

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

1不“贪”之人

这里的不贪,主要指酒色财气,佛门中讲“地火水风”,也是佛教出家人常说的“四大皆空”。

修行要戒贪,不饮酒、不邪淫、不贪他人之利、不盛气凌人。

酒喝多了既伤肝伤身,又容易生出事故祸乱,害人害己。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重的恶行之一,最断人的善根慧命,导致障深慧浅,福报浅薄。

不是自己的财不要妄想得到,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权利益,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越是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越是折损自己的阴德。

真正的“气”应该是有骨气、气节,而不是有情绪、盛气,这些负能量只会消耗人生的福报。

心若不能安住,时刻起心动念,动辄贪恋,那只会让自己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

“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酒、戒色、戒贪财、戒盛气,以此一心持清净戒,会离佛心越来越近。

2二、不“嗔”之人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懂得修忍辱的人,也必定是最有福报的那种人。

爱生嗔恨心,易怒易暴之人都不是有福之征兆。

比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心,心平一切平,心乱一切乱。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若能安心不乱,不埋怨、指责他人,多反思自我,这样必然能成就大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戒娇嗔,不用拜佛,离佛会更近。

3不“痴”之人

“痴”指“愚痴、蒙昧”,愚痴不明事理,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迷信顽固。

愚痴是没有智慧、慧根浅薄的表现。

远离愚痴,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践行菩萨道,才是一名正信的佛弟子。

4不“慢”之人

做人要懂得包容,不傲慢、不自大,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轻易瞧不起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也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对这种人,佛菩萨也不欢喜。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做人与做事,低调总没错”,真正有智慧有福报的人都是低调谦卑的,更不会看不起他人。

我们对他人所作的,其实就是对自己所作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也是愚痴,愚痴而不自知,更可怕。

5不“疑”之人

“疑”就是怀疑,疑心太重的人,不信任任何人,担惊受怕,前怕狼后怕虎,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疑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中颠倒妄想太多,常伴有惊怖不安,不是有福的表现。

有这样习气的人,时间久了,往往闭塞视听,障碍本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会陷入慌乱之中。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实也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五种烦恼心、五种恶习,它们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戒之,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更进一步。

愿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拥有吉祥人生。南无阿弥陀佛。

这几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