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学佛多年,和大多数的佛弟子一样,阶段性的懈怠时有发生,为此我颇感无奈和烦恼,翻来覆去地找原因,总以为是自己缺乏意志力的缘故。后来终于明白,导致懈怠、不精进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明了生命无常的本质,没有觉观人生终归是苦的实相。

无常是修行的第一课,也是佛弟子们最经常挂在嘴边的二个字。佛陀师父的法音里有诸多关于无常的开示和警言。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说《什么叫修行》的宝书上关于修行的八基正见中,第一基就是无常心。大家肯定会说我们都明白无常。可是,正如佛陀师父所开示的,知道无常,并不等于明了无常,明了无常也不等于真正觉知无常,更不等于是真正生起了无常境。不是吗?

日常生活中,无论念头还是行为我们都极少显示出自己已觉知这个无常,觉知生命的脆弱,觉知自身与环境都是由诸多不稳定的元素所组成,只需一点小刺激就会分崩离析……比如,大家都知道终有一天会死亡,但除非是被诊断患了绝症或是年岁已高,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暂时不会有什么危险。可事实是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世会在哪里,会是什么样!当我们说到“下一世”的时候,自己会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而事实上你无法确定是下个月先到还是下一世先来——也许下个月你就将开始非洲某地的食草生涯!!!

又比如,面对许多灾难的发生我们会感到震惊,面对某些人、事物出现变故或终结的征兆时,我们很难接受。这就说明我们潜意识里一再地否认无常。然而遗憾的是,即便经过种种灾难的警示,死亡与毁坏还是会很快被遗忘。我们依旧会沉迷于世间的组合与造作现实中:家人、事业、朋友…… 面对每天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我们自然的反应是一切都能修整好:一段关系完了,我们再寻一人重新来过;一份工作结束了,我们再找下一个单位;一份事业失败了,我们再接再厉重头开始……我们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从不厌倦、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困在那里,不试图逃开,因为我们期待并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被关了多年的囚犯,最初非常希望自己能从监狱里逃跑。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他开始安于监狱的生活,并且发现了无穷的乐趣,比如从墙上的裂纹和光影中看出各种人物头像并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或者养一只蚂蚁做宠物,以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就是这种人。我们沉醉于本该逃离的“监狱”生活、轮回生涯。

这种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和他人避开无常真相的习气和惯性,使得多数人无法觉察人生终究是苦的本质。修行就是要出离轮回,然而没有体观人生是苦的真谛,哪能生起真出离的愿望呢! 这样,“出离轮回”“无常”就只是我们的口头禅顺口溜而已。而没有出离心的修行更像是生活的一种点缀而非必须,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修行人常会懈怠的根本原因。

比如:我们正住在一座即将倒塌的危房里面。在里面我们看电视,上网,打情骂俏……尽管此时外面有人已经很严厉地警告我们,再三催促我们立马撤离,但大多数人依然还相信那座房子不会马上倒塌,至少不会在自己准备好之前倒塌。但此时,我们如果真能体悟到危房随时会倒的道理,就会立刻马不停蹄地做搬家准备---虔诚修行,精进修法以及时离开三界六道这座危房。

六道如同六个架在火上的锅,有的锅比较厚,有的则很薄。厚的锅我们可能要坐在里面很久才觉得屁股被烫着了(比如天道),很薄的锅我们几乎无法端坐就要一跃而起(比如恶鬼、地狱道)。显然,在这六个锅上搬来搬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没有一个锅可以让我们安全。观透万法的无常本质,生起真实的出离境界现已迫在眉睫。

在六道轮回的漩涡中,我们就是一片随波逐流的落叶,随着往昔业力无尽飘荡着,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佛子们啊,佛陀难逢今已逢,正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陀教你不生气:身处逆境须用开拓法

佛陀教你不生气:身处逆境须用开拓法

身处逆境须用开拓法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遭遇逆境时,我们的心胸面临考验。我们的命运受很多因素的控制,但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我们保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把命运向美好的方向转变。有些人在...

7类健康食物帮助人体代谢

7类健康食物帮助人体代谢

据美国《每日健康》报道,玉米、海带、大蒜、苹果、牛奶、洋葱、甘薯七种常见的食物可以促进我们身体进行新陈代谢,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玉米: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

教你前男友有对象了还想挽回应该怎么做最有效

教你前男友有对象了还想挽回应该怎么做最有效

谈恋爱的好处就是两个人能够时刻的待在一起,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但是相对的,两个人相处久了彼此的缺点,不足也会被不断的放大。感情接受考验。很多情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闹矛盾,最终分手。也许不是他不爱你了...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前言:多少知识等力量如是,此论弗入于谛,知识乃识鉴之因,力量为施用之果,识施于用,其生之力得之积量,大海盈以百川之水,故为是积,积而弗施,青禾干之,农田裂口,知识藏而不用,其力何生,无量之积,故识鉴...

阿弥陀佛由来

阿弥陀佛由来

浊世之人,死后如没有积善功德,会随业报,流转于六道轮回之内,六道者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鬼道、畜生道与地狱道。轮轮转转,始终在六道中受苦,即使生于天界,天神享尽之后,仍然会再下于人间,又再流转,业力...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龙虾与寄居蟹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龙虾与寄居蟹

寄居蟹在深海相遇。龙虾正在努力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一边欣赏一边紧张地说:龙虾,你怎么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放弃了呢?难道你不怕大鱼们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就连急流也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