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心得:拯救生命的方便法门

通常我们认为,放生是善行,是有功德的。佛陀讲过两种功德,一种是有染的,另一种是无染的。无染的功德是通过对佛陀的虔敬心而积累的功德,特别是通过打坐,安住于当下,不去追逐过去的经验,也不期待未来;此外还有对空性的领略和闻思修,例如对《金刚经》的闻思修。事实上,最高的无染功德基本上是关于空性的思维与冥想。

关于有染的功德,很多经论上说,放生拯救其他众生的生命,拯救某个本来肯定要死或者过早死去的众生是最高的有功德的行为,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放生比修建寺庙更有功德。

在这个年代,鉴于环保人士提出的问题,以及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环境和栖居于地球的众生的生活方式,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通常在佛法修行中,特别是大乘佛教里,是动机让一个行为成为善行或者非善行。有真正好的动机,甚至你说的一个妄语,也可能是在积累功德而不是在造恶业。基于此,在过去,放生的动机纯粹是为拯救将要被杀害的众生。

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信息,例如,某种在这个河段捕到的鱼类或许在另一河段或者大海中将无法生存。有了这些新的知识,我们就会有疑问,如果知道将它们放生到另一海域,它们就会死去,那样的放生有什么意义呢?那几乎像是把鱼儿放进炒锅里。

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 放生行为是否会鼓励人们去捕获更多的鱼、鸟或动物,由此而成为一些人的生存手段?在缅甸、斯里兰卡和一些佛教圣地,这可能是真的,在那里你会经常看到人们在寺庙外面卖小鸟和鱼。所以有这样的争论。

本质上,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去思考。如果你被抓住了,关在笼子里,即将被切细、剁碎、油炸,这时如果有人来把你放了,即便只是几个小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毕竟,这个人给你机会,使你得以和朋友相聚、回家喝最喜欢的茶、读最喜欢的书或者听最喜欢的音乐这些乐趣你几乎都失去了,直到这个人的到来。

我们人类总是心怀傲慢,认为动物没有感觉,比如虾或者龙虾只是因为它们没有地址和电话号码,或者因为它们不会抱怨,我们就莫名其妙地、下意识地认为,切割它们和切割蘑菇一样,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抓住了一只虾或者一条鱼,它们会挣扎,努力把自己挣脱出来,这一定意味着它们热爱自己的生命,一定意味着它们正在经历的不是它们想要的。

当我们关注大一些的动物,比如奶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即使没有任何沟通的方式,它们对自己的拥有者人类,也会产生喜爱之情,所以很显然,它们是有感情的。

我们甚至无法忍受来自蚊虫的小小叮咬,即使蚊子并不知道它咬的是你。对蚊子来讲,那是一个重大的生存机会,或许它只有一天的寿命。我们却变得很生气,疯狂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蚊子的侵扰,把它们统统消灭。它们毫无抵御能力,而我们有像驱蚊剂和蚊帐那样的防御措施。动物们丝毫没有防御能力。即使只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杀生的行为和间接导致杀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但是,鉴于我们有的新信息,我们现在遇到了挑战。在应该按照传统的方式尽最大努力去拯救生命的同时,我认为,现在是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用很多其他的方式去拯救生命的时候。

如果一个精巧设计的耐克广告都能让全世界买耐克鞋,那么我们不难设计一些广告,来提倡动物保护以及素食的生活方式。那么你不仅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如果你把这样一个活动作为放生的一种形式来做,它也可以是拯救生命的方便法门。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一万圣号的奇迹

一万圣号的奇迹

这是一件发生在很多年前的事了,可如今想来依稀还似昨日。那时我虽已听闻佛法却还未生起正信,只是喜欢到寺院游玩,听听晨钟暮鼓,坐看别人虔诚礼佛,只觉得身心都很舒适。那时机缘巧合,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对佛法...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虫寓观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虫寓观

第二卷 受持篇 虫寓观虫寓观(此观修成后,可以看到人体内聚集了各种微生虫,这是开始用不净观来灭除淫念的方便法门。)人的血肉之躯真是污秽,无数的微生虫聚集其中。它们潜藏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形状极为微细。...

索达吉堪布: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问: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断感受痛苦而受尽折磨,这种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我们所感受的这些苦,若从外境中寻找,其始作俑者根本不存在。假如真有一个“苦难创造者”,...

学佛一法,亦易亦难

学佛一法,亦易亦难

  学佛一法,亦易亦难。从言教上解悟,此理甚为轻易,所谓言下顿悟。如用功适合,即亲见到自己本来面貌,亦不为难。但要获得真实受用,不为一切境界所转,随时随地自己作得主张,能够解脱安闲,冒昧颠沛都能如是...

星云法师:任劳任怨

星云法师:任劳任怨

人在世间生活,不能不做事,做事不但讲求能力,讲求机智,尤其要“任劳任怨”。一般人任劳容易,任怨就很难了;能够任劳又任怨,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啊! 有的人做事很耐劳,起早待晚,从不抱怨辛苦;忍饥忍饿,也不...

这样用心,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

这样用心,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

这样用心,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  1 念佛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什么?《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也不难懂,执着、分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意思比较深,但是分别执着好懂,我们从这里下手,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