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一天,在舍卫国祇树精舍,正当佛陀在为天人、国王及大臣、百姓等四众弟子开示佛法时,有七位远道而来的婆罗门长老突然出现。他们一到精舍,便恭敬地向佛陀问讯顶礼。

婆罗门长老禀告佛陀:「世尊,我们虽处远地,却一直想要前来接受您的教导,但因诸多阻碍而未能如愿。直至今日,我们终于来到这里,见到景仰已久的圣者,恳请佛陀收我们为徒,教导我们了生脱死的圣法。」佛陀听了之后慈悲应允,并且为其剃度,婆罗门长老终于得偿所愿,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七位老比丘出家后,同住一间寮房,不但不用心思惟世间无常之理,反而经常在寮房闲聊出家前的种种俗事,逐渐忘记当初舍俗求法的决心。低语谈论时,还不时发出大笑的声音,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佛陀以甚深的智慧观照,得知这七位老比丘的寿命将尽,但他们却丝毫不知无常即将来临,仍迷失于世俗往事、共相嬉笑之中。佛陀心生怜悯,来到这七位老比丘面前,慈悲地对他们开示:「出家应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们为什么要大声嬉笑呢?一般众生皆认为自己有五种事物能够依靠:第一、仗恃自己年纪尚轻,第二、认为自己形貌端正,第三、以为自己身强体健,第四、依靠世间金银财宝,第五、凭借社会地位名望。你们七个人在这里谈论俗事、大声嬉笑,又是凭仗着什么呢?」此时,佛陀为他们说了一首偈语:

「何喜何笑,念常炽然,深蔽幽冥,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倚以为安,多想致病,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病无光泽,皮缓肌缩,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如御弃车,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佛陀说完偈语后,七位老比丘体悟佛陀的教诲,心开意解,真诚忏悔,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佛遗教经》云:「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故事中的七位老比丘,当初因渴慕佛法,突破种种障碍,才得以出家修行。后因一时迷失,沉溺于俗事戏笑,忘却无常逼迫。所幸在佛陀的教诫下,提起精进求法的道心,终能证悟道果。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广度众生。若能不忘初心,珍惜种种善缘,舍离乱心戏论,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不仅在菩提道上能有所契悟,更能利乐一切有情众生。因此,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提起道心,精进用功,方不负此生得人身、闻佛法之无上福报。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好吃又好看的萝卜糕

好吃又好看的萝卜糕

这款萝卜糕是小朋友的最爱,颜色诱人、味道微甜、营养丰富、做法简单。另外告诉大家,如果家里没有榨汁机,可以用超市买现成的各种瓶装果汁代替自己榨的。 原料:胡萝卜汁、砂糖、面粉、水 做法: 1、将胡萝卜...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梅花香自苦寒来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心情的颜色影响着世界的颜色。困恼的根源,实际上并不是遭受了多大的不幸,而是人的内心素质存在某种缺陷,对生活的认识存有偏差。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因为苦难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生活。无论这困难来...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修行人必须持咒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修行人必须持咒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修行人必须持咒问:咒语在印度婆罗门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婆罗门教的“阿达摩吠陀”中,它作为人和神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功用是祈福和诅咒,以此达到愿望的满足。但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经典中,...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

 在《大宝积经》中,有一段经文,是叙述妙慧童女的故事。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

普贤化美男,考验僧德性

普贤化美男,考验僧德性

昙翼法师是浙江余杭人,最初依庐山慧远削发,后往关中肄业于鸠摩罗什。几年之后,他又东还会稽,入秦望山结庐而居,诵《法华经》十二年。有一天,日薄西山,天色向晚,昙翼的草庵门前忽然出现了一位妙龄少女,身披...

李氏

李氏

李氏唐雍州鄠县,有李氏女,素持斋奉佛,甚具信心。家中供养木塑地藏菩萨像,高一尺六寸,颇具灵异。李氏有婢,年五十有余,邪见不信正法,一日,俟李氏他出,移像投诸宅外荒野中,李氏还家啼哭寻求,忽见像在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