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一天,在舍卫国祇树精舍,正当佛陀在为天人、国王及大臣、百姓等四众弟子开示佛法时,有七位远道而来的婆罗门长老突然出现。他们一到精舍,便恭敬地向佛陀问讯顶礼。

婆罗门长老禀告佛陀:「世尊,我们虽处远地,却一直想要前来接受您的教导,但因诸多阻碍而未能如愿。直至今日,我们终于来到这里,见到景仰已久的圣者,恳请佛陀收我们为徒,教导我们了生脱死的圣法。」佛陀听了之后慈悲应允,并且为其剃度,婆罗门长老终于得偿所愿,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七位老比丘出家后,同住一间寮房,不但不用心思惟世间无常之理,反而经常在寮房闲聊出家前的种种俗事,逐渐忘记当初舍俗求法的决心。低语谈论时,还不时发出大笑的声音,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佛陀以甚深的智慧观照,得知这七位老比丘的寿命将尽,但他们却丝毫不知无常即将来临,仍迷失于世俗往事、共相嬉笑之中。佛陀心生怜悯,来到这七位老比丘面前,慈悲地对他们开示:「出家应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们为什么要大声嬉笑呢?一般众生皆认为自己有五种事物能够依靠:第一、仗恃自己年纪尚轻,第二、认为自己形貌端正,第三、以为自己身强体健,第四、依靠世间金银财宝,第五、凭借社会地位名望。你们七个人在这里谈论俗事、大声嬉笑,又是凭仗着什么呢?」此时,佛陀为他们说了一首偈语:

「何喜何笑,念常炽然,深蔽幽冥,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倚以为安,多想致病,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病无光泽,皮缓肌缩,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如御弃车,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佛陀说完偈语后,七位老比丘体悟佛陀的教诲,心开意解,真诚忏悔,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佛遗教经》云:「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故事中的七位老比丘,当初因渴慕佛法,突破种种障碍,才得以出家修行。后因一时迷失,沉溺于俗事戏笑,忘却无常逼迫。所幸在佛陀的教诫下,提起精进求法的道心,终能证悟道果。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广度众生。若能不忘初心,珍惜种种善缘,舍离乱心戏论,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不仅在菩提道上能有所契悟,更能利乐一切有情众生。因此,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提起道心,精进用功,方不负此生得人身、闻佛法之无上福报。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不放逸品·第二品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不放逸品·第二品

不放逸品第二品摩酰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精进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人如行尸走肉。 (偈21)智者确实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进安乐,并且喜悦圣境(注2); (偈...

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放生感悟:放生与慈悲并存

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放生感悟:放生与慈悲并存

前言:不杀生而行放生是佛教十善之一。放生是修行人慈悲与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放生是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为一体的方式;放生是人们增长福慧,培养慈悲心的好方法。2018年南无观世音菩萨圣诞日,也是放...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修行人必须持咒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修行人必须持咒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修行人必须持咒问:咒语在印度婆罗门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婆罗门教的“阿达摩吠陀”中,它作为人和神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功用是祈福和诅咒,以此达到愿望的满足。但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经典中,...

宣化上人:如果你做这些事,就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去

宣化上人:如果你做这些事,就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去

妙法莲华经浅释三恶道,就是由贪、瞋、痴造的。你贪心太多了,就变成饿鬼了。饿鬼为什么饿着?就因为他在生的时候就贪,贪着吃,吃什么都要吃多一点。你欢喜吃多一点,变成饿鬼,什么也吃不着、什么都没有了。为什...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二集)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看「必成正觉第七」品,经文在科题是「己四、期如佛德」。我们读这一段的经文:...

吉时行事更稳妥 生子剖腹产择吉日吉时 助母子平安

吉时行事更稳妥 生子剖腹产择吉日吉时 助母子平安

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啥也不是;而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顺风顺水,得意洋洋;更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劳苦煎熬,度日如年。为什么同样生活在这大地上,同样都是妈生爹养的人,会有如此不同的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