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知见辩证:法脉传承如驾车

“你们跟着我学习佛法,是你们多生累劫的福报,因为我的法脉传承是非常正宗、高贵、清净,历代祖师们都是大成就者,如某某大师,因此你们要以“上师五十颂”与我三业相应,一定要听我的话,跟着我一定会成就解脱的……”

这位上师坐在法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唾沫横飞,座下的弟子们合着掌,拼命点头,激动万分!

女居士小玲就跟着这位上师学习佛法,在她心中这位上师比“天神还天神”。因为上师经常告知:他们的法脉传承是极其稀有高贵。法脉高贵,似乎连这些跟随的弟子们也变得高贵了!

小玲在家里也以“法脉传承高贵”自居,对其先生经常“指点”,甚至盛气凌人。“我的上师是这样讲的,你应该如何如何……”

她的先生也是学佛的,但知见就不同了,经常旁敲侧击劝她: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中说法:“认具正脉传承都是正派宗师”是错误知见。你一定要树立正确知见,切不可落入错误知见而不得成就!

但小玲不以为然,似乎有了“法脉传承”就有了去佛国的通行证,全然忘记了“学佛修行”四个字的真实含义。

她的先生对她实在没有办法,眼看着她在偏知偏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焦急万分。

机缘巧合之际,一位师兄跟小玲的先生说:“我认识一位禅师,你们夫妻可以到他的寺庙拜访一下,或许能导化一下小玲。如果没有收获,就当顺便旅游一趟,你看怎样?”

小玲的先生欣然同意了。一个周末,小玲和丈夫开车出发了。开到半道,她丈夫突然感到有点累,就让小玲换着开。

由于禅师住在深山的一个寺庙里,接下来小玲开的全是山道,路比较狭窄,有的路段起伏不平,有的路还紧靠悬崖。会车时,有的司机很不遵守交通规则,这让小玲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最后战战兢兢终于到了寺庙!

下了车,小玲看到满山郁郁葱葱,寺院掩映在古松树下,一座小桥直通庙子正门,桥下是淙淙流水,好一派人间仙境。小玲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的清凉!

禅师接待了他们,并招待他们喝山茶。待心绪平静,他们向禅师请教“法脉传承”的事。

禅师慈悲的对着小玲问:“你们怎么来的?”

小玲说:“师父,我们开车来的!”

禅师笑着说:“这一段路,你开车感受如何啊?”

小玲说:“师父啊,这个山路太难开了,加上迎面来的车很快,把我紧张坏了,有一次我差点把油门当成了刹车!想想都害怕,万一开不好,掉进悬崖那可惨了!”

禅师问:“如果你丈夫开的话,你感受会怎样?”

小玲说:“那会好多了,因为他开车很稳,对路况判断比较准确,说实话,我很喜欢坐他开车,但是他今天特别累,我就开了,结果他跟着我一路很紧张!”

禅师说:“是啊,同是一辆车,不同的人开,坐车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是一个法脉传承,不同的人修持,获得受用就不一样!

这个法脉就如同这辆车,而不同的人去开这辆车,就好像共一个清净法脉,但由不同的人来修,结果就会不一样!因此,法脉传承虽正统,但是修持的人行为偏差,或没有证量,那依然是凡夫。像这辆车,虽是同一辆,关键看是谁开。因此,‘认具正脉传承都是正派宗师’是错误知见,不可依从。”

小玲有点不服气的说:“我的上师可慈悲了,我们每次去他都摸顶加持!他对众生很慈悲的,很有智慧,善巧度众生。记得有一次,他在吃牛肉,我就向他请示。他告诉我无缘不度,不吃这牛肉,就无法和它结下缘,吃了它,还超度了它,这是它的福报……我听了感动极了,多么慈悲的上师,时时刻刻想着众生。”

禅师问:“你的这位上师是出家人吗?”

小玲极其自豪地说:“我的上师很小就出家了,还是被认证的活佛……”

这时,禅师看着女士问:“这次回去,你还愿意开车?”

小玲连忙摆手说:“我再也不敢开了!都快吓死我了!”

禅师又问:“如果一个喝醉酒的人来开这车,你愿意坐吗?”

小玲说:“那绝对不敢,那还不把车开进悬崖啊!”

禅师说:“酒驾开车是违法的,很容易造成车祸,轻则受伤,重则车毁人亡!而一个出家人如果吃肉那就是破戒!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中说法:“认剃度出家可吃荤”是错误知见。已经剃度出家,身为出家人了,受了沙弥尼戒、沙弥戒,或者受了比丘尼戒、比丘戒等等,只要你受了这个戒了,你就不能吃荤,非常严格。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吃荤就是破戒。

一个破戒的出家人即使具备“正脉传承”,也就如同一个喝醉了酒的司机开车,车没有问题,但等待的他是“悬崖”,所以千万不能坐醉酒司机开的车啊。更何况破戒比丘或喇嘛,不忏悔还净戒体,等待他的是非常凄惨的果报。”

女士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理,反省自己没鉴别上师的言行,反而一味沉浸在所谓的“法脉传统”里了。她非常感恩禅师的慈悲教化。

告别了禅师,他们走向停车场,小玲把车钥匙还给了先生。

“车还是你开吧。你开车,行路正,我放心!”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护生故事:老汉劝孩放生

佛教故事:护生故事:老汉劝孩放生

老汉劝孩放生3月27日晚饭后,记者在老江北后的玉堂河看到六名小男孩正在河边兴高采烈地捉蝌蚪。看!我捞得最多,都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一大个子男孩将玻璃缸子高高举过头顶,并不停地向同伴们炫耀。其他...

为情而堕妇鼻中虫

为情而堕妇鼻中虫

过去有一位优婆塞,持戒严谨,精进不懈。有一天,这位优婆塞生了重病,群医皆束手无策。眼见优婆塞已命若悬丝,他的妻子非常地悲恸,依依不舍地对优婆塞说:「我们夫妻多年,一向感情和睦,现在你被病苦折磨,命...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看脚下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看脚下

看脚下天龙寺的峨山和尚时,不巧书童不在,铁舟居士自己从厨房提着茶壶出来了。居士读毕介绍信,说"进来",没提茶壶径自进屋了。峨山和尚提着那个茶壶跟进去,把茶壶放在屋里的火钵上,然后做了自我介绍。铁舟居...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3信有六信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3信有六信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1)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

一捧沙

一捧沙

一捧沙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有一天,释迦佛带着弟子托钵外出化斋。 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娇滴滴的女孩子,远远看见释迦佛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半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一捧沙,走到...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明年再行动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明年再行动

斯文赫定是瑞典着名的探险家。1899年,斯文赫定到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他的驼队在沙漠上艰苦跋涉了数日,可是一无所获,当务之急是补充淡水。在一个低洼处,斯文赫定发现了隐藏着水源的迹象。大家挖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