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若不试试,怎可能感受到学佛之好呢?

自己学佛多年,感受到了学佛的好,自然会劝身边的许多朋友也来学佛,这应该是每个佛弟子共同的心态,也是佛弟子菩提心的具体体现。善根好的朋友稍微一说,就开始学佛了,而许多朋友则是回应“我才不信”。

助缘朋友来学佛遇到回绝时,笔者经常说一句话就是“我今天告诉您我家里有很多宝贝,您不上我家看看,怎么就断言那些不是宝贝呢?同理,我今天告诉你学佛真好,您没有学,怎么就不信学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呢?”

好友娜娜就是这样一个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学佛而受益。

娜娜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心地并不坏,就是脑路是“串联”的,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年她婆婆过寿,她忙前忙后地张罗亲朋,做“马大嫂”(买汰烧)。

可是大伯嫂子却坐沙发上只会嗑瓜子喝茶水,娜娜气不过,吃饭时在桌上,就冷嘲热讽地敲打她嫂子,她嫂子也不善罢甘休,两个人就越说越急,她婆婆怕在亲戚面前丢脸,就说了一句:“娜娜,你是为小的,要让着你嫂子。”

她一听这话,一下子点燃了炸药桶,当场掀了桌子,气的她婆婆把一碗寿面全扣在了她身上,从此她再也不上婆婆的门了。任凭别人咋劝都不回头。娜娜家人都在外地,孩子一直是婆婆帮忙带,从这件事情以后婆婆就再也不帮忙带孩子了。

有一次单位安排她下月去外地学习一个月,这可把她愁坏了,因为孩子没人帮她带啊。没办法向我诉苦,我说你让你婆婆帮忙带几天吧,她为难地说,从那次闹了以后,再也不和婆婆讲话了,现在她张不开口求婆婆,也怕开了口在婆婆那里碰了钉子,丢面子。

我本来想说把孩子放我妈那里帮你带几天吧,临时念头一转说:“以前给你的那本《二十一尊救度母礼赞经》还在吧?你每天没事儿就念,每天最少念 7 遍,度母是最慈悲的。你就能如愿的”

她嗤地一声笑了撇撇嘴说:“就你信这个。”

娜娜是最反对我学佛的人之一,她的口头禅就是“你说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我才不信呢!”我也发过好多学佛感应的文章给她,她总是说“哪天我遇到了我才会信!”

我说:“反正你没有好办法,为什么不试试?试了也没害处。”

过了半个月的样子,忽然有一天晚上娜娜来电话说:“神了,我这次真服气了!”原来,那次回去后,她愁的实在没办法就找出《二十一尊救度母礼赞经》认认真真地念诵起来,每天至少诵十几遍。

有天晚饭后,她听到敲门声,一开门看见婆婆站在门外,她一时之间竟然手足无措,她婆婆见她尴尬的样子,便先开口说道:“老二说你下个周要出差,把小帆送我那儿去吧,我照看她几天。”瞬间,她情不自禁地抱着婆婆就流开了眼泪。

出差回来后,娜娜便主动找到我了解有关佛法方面的问题,我推荐她到闻法点听闻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恭读《什么叫修行》、《极圣解脱大手印》、《入法门论》、《子必依论》等佛书,慢慢地娜娜开始有了变化。

她开始变得随和许多,不再是嘴一张就把人怼到“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人看起来也年轻开朗了。她主动找婆婆道了歉,婆婆又主动帮她带孩子了,平时家里做了好吃的,总忘不了喊上娜娜。不仅如此,婆婆在街坊邻居面前经常夸娜娜。

有天我们俩好友约在一起喝咖啡,谈到婆媳关系的问题时,娜娜深有感触地说,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说《什么叫修行》给我感触最深。她说:佛陀教导我们要一日三省,日中观省时,重要的是必须依于平日相处之人、或冤对、或逆缘、或不顺心、相互间不言语谈话之人,做为参照对象而修。反省自己是否与之主动和他交好?而于主动亲近他时,对方恶言相刺我时,我是否忍辱,继续想得亲近于他以表善意交好?”

她还说,“能否与冤家对头主动交好,是检验我们是否能落实佛陀教戒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修行的一条重要标准。而婆婆本不是冤家对头,而是我的至亲,我有什么理由不放下面子与之主动交好?!”

娜娜学佛前后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她深有感触的说“我以前犯了所知障,总以为学佛是老人家的事,是迷信,一直拒绝学佛,正如您所说,不试试又怎么可能感受到学佛之好呢?真心感恩你带我进了佛门。”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新加坡天天有“免费素食千人宴”

新加坡天天有“免费素食千人宴”

在新加坡有个“大食堂”叫居士林。一年365天,都为大众提供免费素食,七十多年来,风雨无阻。“千人宴”成了新加坡一道独特的景观。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说:“这样才更好。”世界上真的有免费午餐吗?还是新加坡...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8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5)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8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5)

那烂陀寺并非单独一座寺庙,而是由一组寺庙组成的寺庙群。在漫长的岁月里,先后有六代帝王先后在此迎建寺院,不过那烂陀寺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最高学府,不只是因为它建筑规模和建筑造诣,更在于它的藏经数量...

达真堪布:证悟后还会起烦恼吗?

达真堪布:证悟后还会起烦恼吗?

达真堪布:证悟后还会起烦恼吗? 问:我们修行有成就了,开悟、证悟了,那个时候还会起烦恼吗?还有习气吗? 达真堪布答:不是证悟以后就没有烦恼、没有习气了。一地以上、八地以下的菩萨也会生起烦恼,但是他...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毒蛇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毒蛇

毒蛇从前,有一位乐修佛道的修行人,决定独往山中用功。但是,静谧的山林中却伏藏着许多凶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禅坐,于是他便在树下高架禅床,敷设坐具以习禅定。但是修行人于禅坐中总是昏沉频...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

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一)五王子出家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少兔楼陀。汉译无贫、如意。以过去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是摩诃男的亲弟,佛陀的堂弟。佛成道六年后,回到...

佛教故事:法音集:常思己过

佛教故事:法音集:常思己过

常思己过守成法师著唐代有一位善道禅师,山东临淄人。尝于群经中,信手探卷,得净土三经之一《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乃专心一意念佛,依法修行十六妙观。师后影庐山,见远公遗迹,感慨系之。不久即遁迹终南,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