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寺院另类“商业化”,邪师骗供养

当前佛教界呼声最高的莫过于反对佛教“商业化”,而当我们将目光对焦于寺院上市,寺院被承包,高额门票和烧高香,假僧人敛财等乱象时,也许忽略了寺院的另类“商业化”,那就是信众到寺院供养时,有些僧人忘记了佛教“慈悲为本”的情怀,而是以信众供养钱的多少,给予不同待遇。更有邪师常以“供养寺院钱越多,功德越大”的邪见,错误引导生活困难的信众给寺院供养。

有天,笔者我在某地开展业务,想随缘接引一些人学佛。此时一位经常跑寺庙的师姐在竭力夸赞她的师父:她师父讲经说法是娓娓娓道来,摇铃打鼓诵经拜忏是样样俱全,弟子很多,开到法会是庄严威仪,那种排场那种阵势,大家不由得肃然起敬,弟子对他个个是虔诚无比,顶礼膜拜。

师姐无比兴奋,滔滔不绝地说,不管在哪,有些出家僧众只要提到我师父,都是赞叹不已,而我师父经常赞叹出家功德,要我们一定要大力供养僧人,供的越多,功德就越大,供养他们舍一得万报……。

而此时另一位大嫂和她的女儿也在那里,听到后,泪眼娑婆悄悄跟我说:我闺女得了脑瘤,花光了几十年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我知道是孩子业障重,就到某寺庙去参加法会,拜佛求菩萨加持,那时我们手头太紧张了,没供养多少钱!

等过了一会儿,有个人对供养多的人笑脸相迎,看我们的供养很少就冷若冰霜,大冬天的就把我们赶出来了!意思你没有什么供养,心不虔诚,别人供养的多,功德大!

我们母女当时哭着出来了,孩子得着重病,我们大老远到这里来求菩萨保佑,结果因为我们供养的少,就把我们赶出来了,当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谁可怜我们这对苦命的母女啊!难道我们没有钱供养就不能拜佛听经、求加持吗?想想当时真的很寒心啊!佛菩萨不是大慈大悲吗?怎么也要看钱多少呢?

听了她的话,我陷入深思,记得我恭闻南无本初报身佛陀的法音以及恭诵至高帕母的法宝,得知佛是一切圆满具足,不需要我们任何供养,但佛制规定必须要表法,为自己种下福田,累积功德。每个人经济境况不同,供养量不同,但并不是供的少的就功德少,相反如果发心纯净,可能功德无量!

记得帕母讲过,一个亿万富翁供养了五百万;一个贫穷弟子家当折起来值二千元,他供养了一千元,世人总以钱数目来衡量,认为富翁的功德大,五百万与一千元悬殊太大了;但是富翁供养了他钱财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他照样过着无忧无虑逍遥的生活;而贫穷的却不管今后生活是否困苦、窘迫,虽自身条件不好,但他以纯净、没有半点污染的心,亳不犹豫尽心供养了他资产的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十,他的功德远不是富翁能相提并论的。

所以说,供养三宝,发心为重,与金额多少无关,亿万富翁,千万元未必大,而有时贫困人一元或十元的供养比一万元功德还大,关健在于是否有颗虔诚、真诚、纯净的心!

有则佛典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位以乞讨为生的老妈妈,看到大家带着供品去寺庙供养,她也很想在佛前供盏酥油灯,于是在乞讨时不要食物,宁可饿,只要讨一点点酥油,终于凑够了一盏酥油灯,老妈妈无比欣喜,虔诚地在佛前供养了一盏灯,在无数盏灯中格外光明,直到第二天,别人的灯早就熄灭了,唯有老妈妈的灯还明亮着,十方诸佛为老妈妈的真诚感动,为她授记,而成就了燃灯古佛!

我对那位大嫂说:供养不是以多少而定的,一分钱也是众生的心意啊! 佛菩萨不会因你没钱没供养就不教你佛法的,寺庙、佛法是拿来帮助、利益、救度众生的,功德箱不是邪师们的“ATM 机”。

慈悲伟大的南无本初报身佛给迷茫的众生带来了“辨妖器”,那就是南无本初报身佛所说法《浅释邪恶见与错误知见》罗列了佛教徒普遍存在的,必须改正,否则不得成就的“128 条邪恶见和错误见”,其中,“错误知见”第 79 条《认学法闻法人必拿钱换》指出:

“从古至今都有这种现象,学法的,闻法的,进庙的,首先要拿钱来才行,不拿钱来不要听法学法。以前我在有些寺庙里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动不动就问:“今天你拿来供养没有?没有供养你不要进去啊,你没有拿钱,不要听这讲经说法,今天是有供养的进去啊!有供养的才能进灌堂饭堂去吃饭,其他的不可以的啊!”这很糟糕的,因为众生有富裕的有贫穷的,我们要关爱他们,乃至他们实在贫穷,我们还要拿钱给他们,我们不能说必须要他们拿钱才能学法闻法吃饭,这是不正确的,绝对不可以。”

我告诉大嫂:明白了吗,这就是正与邪,甘露与毒液的区别,我们要供养真正的正法寺庙和真正的圣者师,那是功德无量;而不是见光头穿袈裟的就供养,罪过无穷同沾黑业。也不能因为自己供养的少就自惭形秽!

此时大嫂会心一笑:原来我碰到了邪师!

而那个师姐还在眉色飞舞、滔滔不绝赞叹她师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22、沉香烧炭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22、沉香烧炭

22、沉香烧炭世间低廉的东西人人都买得起,欲取之得之比较容易。高贵的东西价钱高,取之得之也较不容易,人有富贵贫贱,与贫贱的人交往容易,与富贵的人交往就比较不容易了。学问智识技艺容易学的大家都会,就赚...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14.为法捐躯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14.为法捐躯

14.为法捐躯萨陀波仑拋开世俗名利,一心追求菩萨圣道,希望牺牲自己的身体,帮助苦难众生。虽然他许下弘愿,可是却迟迟未开悟。有一天,空中突然出声对他说:「善良的男子啊!不必悲泣。所有佛在追求菩萨道时,...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还要不要修十善、持五戒?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还要不要修十善、持五戒?

第二个问题:「既然说只要时时一心执持阿弥陀佛佛号,就能往生净土,又为何要受戒和修十善?」答:如果你果然一心执持名号,你可以不要修十善。为什么?你十善圆满了。你也可以不要受五戒,你的五戒圆满了;不但五...

破戒果报故事:唐朝悟达国师与人面疮的故事

破戒果报故事:唐朝悟达国师与人面疮的故事

唐朝懿宗皇帝时,有一位高僧悟达国师,当他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在京师邂逅一位病僧,那病僧身患恶疾,一般人都很厌恶他,独悟达国师对他礼遇有加,毫无厌色。因此,病僧极为感激,分别的时候,对悟达国师说:你以后...

【原  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 节选自《竹窗随笔》

【译  文】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

狂  智

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辩,有特长的技艺,有深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

正  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哪些事是符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哪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

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涂;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弄才华的人,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

渐  入

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

顿  悟

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

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悟。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点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

菩萨既大慈大悲又拥有无量财富,为什么众生仍受种种贫穷苦恼?

菩萨既大慈大悲又拥有无量财富,为什么众生仍受种种贫穷苦恼?

(编者按:论坛原来有人发过,但没有白话解释,特地直译成白话重新发布一次)白话简述: 观世自在菩萨问世尊说,既然菩萨有一切的资财,可以任意使用且没有穷尽。而且菩萨又有大悲心,为什么世间仍然有贫穷的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