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下)

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下)

思想概要

万有分类

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类, 共一百种。 此五类是﹕ 一、色法, 指有质碍及变化的物质, 共有十一种。 二、心法, 指八识, 是精神活动的主体。 三、心所有法, 是相应于心法〈八识〉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 由于是依心法而起, 附属于心法之中, 不能独立, 要与心法一起才产生作用, 故名心所有法, 共五十一种。 四、心不相应行法, 是心法、心所有法及色法三者联合一起产生作用所假立的法, 是没有实体的。 这种不与色、心、心所有法相应的有为法, 叫做不相应行, 共有二十四种。 五、无为法, 是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 即真如所显之理, 可分为六种。

此中, 色法是心识的认知对象, 心所是心的附表作用, 心不相应行法是色、心、心所的假立的法, 无为法是心识的真实体性, 故全都与心有密切关系, 没有一物是离心识而独存的, 故瑜伽行派认为五位百法, 不离于识, 因此说一切唯识。

万有实质

诸法的本质可分为三种, 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谓能认识的心识对种种不同的所缘境, 生起程度各别的周遍计度, 迷执以为有实在的我与法, 这名为遍计所执自性。 此遍计所执自性是没有实质的﹕如黑夜见绳以为是蛇, 此蛇相是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是指由能分别〈思考〉的心、心所及世间各种因缘所生起的诸法。 如所见之绳由麻等因缘和合而生。 圆成实性是于依他起的诸法上, 远离偏计所执的妄想分别而证得的。

由于以上的缘故, 此圆成实性与依他起的诸法具有「非异」〈同〉又「非不异」〈非同〉的关系。 非异是指圆成实性乃遍满一切诸法的真实性, 诸法乃圆成实性上之用, 故名「非异」。 「非不异」是指圆成实性是超越相对、生灭、时空的, 与依他起性诸法的落于时空及生灭有所不同, 是以非不异。 故此说二者具有「非异」「非不异」的关系。 例如﹕色受想行识等诸法皆是「无常」的, 此遍于一切法上的「无常」性, 与色〈诸法〉也是「非异」「非不异」的, 就如圆成实性之与依他起性。 若「无常」性与诸法有异, 则诸法是常, 若「无常」性与诸法无异, 诸法便成坏灭无的状态, 所以, 无常性与诸法, 正如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一般, 都是非异非不异的。

至于要证悟三性, 其次序是先破除了遍计所执的谬误, 以根本智直接把捉圆成实性的真如状态, 然后, 再由后得智了解依他起性的如幻如化, 这就是「非不见此〈圆成实性而能见〉彼〈依他起性〉」的意思了〈即要先证见圆成实性, 才可以通远依他起性〉。

遍计所执性──似有──蛇──妄情有, 依真实理无

依他起性──假有──绳

妄情无, 依真实理有

圆成实性──真有──麻

〈三自性的性质与比喻表〉

三无性说

三无自性的思想是依据三自性而建立的, 当说三自性时实已含了三无性的道理在内。 在经中说, 三无性是佛说一切法无自性的密意。 《唯识三十论颂》云﹕「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这里三无自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其所成立的道理, 解说如下﹕

第一、依遍计所执性, 立相无自性。 实在的我与法是人们心中假设出来的东西, 只有名字, 并无实质的相状。 犹如空华, 本质与相状都是无的。 第二、依依他起性, 立生无自性。 宇宙万有是由众缘而生起的现象, 并无自然生起的本质。 犹如幻象, 非有似有。 第三、依圆成实性, 立胜义无自性。 圆成实性是超越生灭、变化, 远离妄情迷执的胜义境界, 犹如虚空一般的没有形相, 遍于一切而存在。

总括来说, 三性之无性是说明一切万有具三种本质。 一是不存在的遍计, 二是假有的依他, 三是真实的圆成实, 而此圆成实性又名真如, 是真实不虚, 恒常都是如此的绝对真理, 亦即是识的本性。

转识成智

佛教认为有情最终的理想是证得涅槃与佛智, 即是指以听闻佛、菩萨等的教法为增上缘, 而令依附在第八识内的无漏种子产生活动, 最后, 把有漏的八识都转化成无漏的「智」, 去体验一切万法本来具有的真如之理, 从而展现出清净的生命境界。 这里能体验真理的智叫做「菩提」, 意思是「觉悟」, 此智慧一起, 便豁然大悟宇宙的实相, 故名「觉悟」。 而所体验的理, 从真如离障方面说名「涅槃」, 意思是「圆寂」, 即圆满的寂灭。 菩提的获得是转舍「所知障」的种子而转得的, 所知障是障蔽所知境, 令能认知的心有迷暗不了知境的障碍。 涅槃的获得是转舍「烦恼障」的种子而转得的, 烦恼障具有烦扰恼乱有情的身心, 令其流转生死的障碍。 故能转舍烦恼障、所知障二障种子而获得菩提、涅槃, 名「二转依」。

获得四智

一个修行, 当修成佛时, 便将有漏的八识转成四种觉智﹕

第一、大圆镜智, 是转舍有漏的第八识而得到的无漏智, 性相清净, 远离一切有漏杂染, 任持一切无漏清净种子, 显现佛果的殊胜微妙诸功德法, 及能显现佛身、佛土,犹如大圆镜能映现一切影像, 因此名大圆镜智。

第二、平等性智, 是转舍有漏的第七识而得到的无漏智。 此智观一切诸法与自他有情, 悉皆平等, 生大慈悲, 随诸有情所乐, 示现种种佛身佛土。

第三、妙观察智, 是转舍有漏的第六识而得到的无漏智。 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 无碍而转, 依有情不同的根机资质, 自在说法, 教化众生, 令断除一切疑惑。

第四、成所作智, 是转舍有漏的前五识而得到的无漏智。 此智欲利乐诸有情, 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 成就本身愿力所应作之事。

四种涅槃

涅槃是烦恼止息的状态, 依其性质的不同, 可分为四种﹕

第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是一切之实性, 即真如之理。 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 然本性清净, 具有无量微妙功德, 无生无灭, 湛然常寂, 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又离言语, 思虑的分别, 唯有佛、菩萨才能在内心中体验得。

第二、有余依涅槃, 谓断尽烦恼障所显现的真如之理。 烦恼障虽灭除, 但仍有欲界五蕴的身躯存在, 故名「有余依涅槃」。

第三、无余依涅槃,亦是断除烦恼障所显的真如之理。 然所依的五蕴身躯亦一同灭尽, 而出离生死苦海, 故名「无余依涅槃」。

第四、无住处涅槃, 是断除所知障所显现的真如之理。 证得此涅槃, 对生死与涅槃二者无有欣厌, 常为大悲般若辅助, 由大悲故, 悯一切迷惘颠倒的有情而不住涅槃﹔由般若〈大智〉故, 不起烦恼, 亦不住生死, 是以, 在无穷尽的未来, 使有情得到利益安乐, 故名「无住处涅槃」。

以上四种涅槃, 第一种是一切有情皆具有的, 不须透过修行, 本然存在﹔而后三种则必须由于修行而断尽烦恼障、所知障才可以证得。

具足三身

三佛身是指佛成就的三身。 即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第一、自性身, 是一切法的实相真如之理, 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相同,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第二、受用身, 可分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两种。 自受用身是诸佛修习无量福慧, 感得圆满清净的色身, 并恒常地自受用广大的法乐﹔他受用身是为化益诸大菩萨, 出现的微妙清净功德身。

第三、变化身, 是诸佛为了教化未登初地的菩萨, 及二乘凡夫等, 以不思议的力量, 随所化的对象不同, 而有种种的化身出现, 引导有情去恶行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干炸素肉球

干炸素肉球

原料:大豆蛋白素肉球、玉米淀粉、(或万用炸粉)植物油、蘑菇精、盐、生抽做法:1、大豆蛋白素肉球浸泡2-3小时后,挤干水,再加水挤去水份(不能太干)2、加盐、生抽酱油,蘑菇精,淀粉(三两大豆蛋白素肉球...

星云法师:任劳任怨

星云法师:任劳任怨

人在世间生活,不能不做事,做事不但讲求能力,讲求机智,尤其要“任劳任怨”。一般人任劳容易,任怨就很难了;能够任劳又任怨,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啊! 有的人做事很耐劳,起早待晚,从不抱怨辛苦;忍饥忍饿,也不...

佛教与世学:第十八课、佛教与舞蹈

佛教与世学:第十八课、佛教与舞蹈

第十八课 佛教与舞蹈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往往以请巫师藉祝祷仪式来祭神娱神,禳灾祈福;群居的部落也在参于祭典舞蹈中增加共识,凝聚力量。当人类文明日益发达之后,舞蹈逐渐从宗教...

美食广场-茄子的用途

美食广场-茄子的用途

“霜打的茄子”是好药中药许多方剂及民间验方中,时常使用“秋后老茄子”、“霜打茄子”。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茄子具有抗癌功能。曾有试验从茄子中提取的一种无毒物质,用于治疗胃癌、子宫颈癌等收到良效。另外,茄...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见鬼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见鬼

见鬼当我未曾看到他时,一切不生不灭,山河大地皆是法王座。当我看到他时,一片乌云遮过,顽固的蒙起眼睛,任业摸索。当我与他并行时,世界没有阳光、流水、有的只是愚痴的根,继续增长。当因缘变迁,他生老病时,...

怎样心平气和

怎样心平气和

有一天,在建筑工程正忙,工程车怪手、建筑工人都来准备做工的时候,老和尚知道我的恩师又开始要工作、处理问题了,他故意把恩师叫去说:“你现在去磨剃头刀,把剃头刀磨好。”当时恩师感觉很为难—工作正多,正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