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第十三课、生死

第十三课 生死

一、何谓「分段生死」、「变异生死」?

佛教将众生的生死分为两种:

1.分段生死:又作分段死、有为生死。是变异生死的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寿命等区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结束。故称分段生死。

2.变异生死:又作无为生死、不思议变易死、变易死。是分段生死的对称。指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萨等三乘圣者因悲愿心而来世间所受的生死。三乘圣者已跳出三界,结束分段生死,由于修行的结果,烦恼迷惑渐除,智慧圣果渐增,此种迷悟的迁移,感得意境的升华,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转入后期的变易,恰好一度生死,故称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生死有何譬喻?

在佛教经典有许多形容生死的譬喻:

1.生死如泥:指众生由于无知、不自觉,因而陷溺在生死的泥沼中,难以出离。《俱舍论》云:「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诸众生沈溺处故,难可出故,所以譬泥。」

2.生死如夜:指生死犹如长夜梦境,唯有黎明来到,方能觉知梦境的虚幻。《成唯识论》云:「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3.生死如海:指众生轮回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堕落畜生,彷佛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中载沈载浮一样。《佛所行赞》云:「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大般涅槃经义记》云:「如来得涅槃船,周旋往返,济度众生,故能于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师。」

4.生死如云:指生死魔障遮覆灵觉本性,好像浮云覆盖日月一样。《无量寿经》云:「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

5.生死如轮:指众生以惑、业、苦三者辗转相因,犹如车轮,在生死中流转不已。《大智度论》云:「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6.生死如园:指生死界犹如园林,凡夫耽恋不舍,菩萨游化其间。《往生论注》云:「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三、人为什么会贪生怕死?

生死的事实是假相,众生随著业力,在生死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与死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并非真正的死。人之所以会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祟,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

四、人死一定会下地狱吗?

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死了一定会变成鬼,或下地狱。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了之后却不一定变成人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有成为鬼的罪恶因果。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还可以做个更好的人,甚至还可以成为圣贤,成为诸佛菩萨。

五、人死有轮回吗?

有。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曾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其实,这一个死,不正是另一个生的开始吗?人本来就不会死。佛教讲「十二因缘」,生命是环型的,与其它宗教所讲的直线型不一样。譬如耶稣教讲:「人从那里来?」「人从上帝来。」「上帝从那里来?」「上帝本来就有,不需从那里来。」佛教主张:「人从那里来?」「人从死来。」「死从何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像时钟一样,循环不已,那里是开始?那里是结束?事实上,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

六、人死后的世界为何?

人死亡之后的情形如何?依佛经记载,由于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人死后的境况要比生前好多了。从下面几点可作一比较:

1.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隔绝,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2.肉体的负担:《法句经》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餵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时要忍受皮肉的痛楚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贪佛法和勇猛精进学佛如何区别-

贪佛法和勇猛精进学佛如何区别-

贪佛法和勇猛精进学佛如何区别? 问:第一个,听师父讲,学佛的目标是要去掉贪瞋痴慢,破迷开悟。并贪佛法也是贪,但同时又提出学佛要求精进勇猛,请问如何理解精进勇猛与贪佛法之间的区别,如何正确理解精进与贪...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一生只偷一次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一生只偷一次

一生只偷一次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石屋心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

衍慈法师:因果可畏

衍慈法师:因果可畏

因果可畏衍慈法师山林猛兽,令人生畏惧,但猛兽只可伤人于一时,不致于误人心智。误人心智的,往往是因果,是故说虎虽可畏,因果更可畏。 古时有位通慧禅师,当小沙弥时,有一次去打水,刚好有个卖鱼人在身边经过...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谷隐蕴聪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谷隐蕴聪禅师悟道因缘

谷隐蕴聪禅师悟道因缘襄州谷隐山蕴聪慈照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姓氏籍贯未详。初参洪州百丈道恒和尚,并留在那里结夏安居。一日,道悟和尚上堂,举中观论曰:正觉无名相,随缘即道场。蕴聪禅师便从大众走出来...

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十一

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十一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十一圭峰兰若沙门宗密于大钞略出经问所修中疏为复一人等者据下疏文此等皆有谓初三轮则三人各一最后一轮即一人具三中间交络者或前后(文云先修中修后修等)或同时(经云齐修等)亦有依次(先修奢...

佛陀教你不生气:迟来的惭愧

佛陀教你不生气:迟来的惭愧

迟来的惭愧我们会因为做不好一件事情,或者愧对了别人而感到惭愧。觉得惭愧仅仅这样还不够,惭愧应该转化为对人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深刻的悟,并在此悟的指导下转变自己的行为。有一位先生回忆自己的过去,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