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法师:如何看待相由心生?面相能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吗?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慈悲,外相上一定是很和善的。如果内心每天都烦烦恼恼的,外相上一定不好看。有智慧经验的人,通过面相是可以看出一个人最近运势的。但相不仅仅是指面相上的黑白气色,若只从面相黑白气色来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往往会闹很多低级的笑话。

以前见过一位居士,她和一个年轻人在寺院聊天,这位居士夸年轻人说:你修的真好,你的脸白里透着红。实际上此年轻人只是偶尔去趟寺院,还没有认真修行,只是平时爱美喜欢保养皮肤而已。还有的居士身见很重很爱打扮,但还要给自己找个借口说:我是为了让众生看到学佛人的气色好才打扮的,这样可以引导众生入佛门。自己身见烦恼重,还要找个借口,这样心更不真实了,与修道是不相应的。

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故意用外表的打扮来假装自己修的好,这是愚痴颠倒的表现。看到相随心转这句话,我们应注重的是心。若是持戒的心,外表就是持戒之相;若是慈悲心,外表就是利益众生之相;若是是非人我心,外表就是是非人我相。相不仅是面相,也是言语行为的相。

我们看到一些出家、在家的真修行人,他们严格持戒,虽然不用什么化妆品,皮肤也不怎么白,但是他们用戒行庄严了自身,脸上总是那么慈悲欢喜,言语行为总是那么柔软利他,他们的心是清净慈悲的。真修行人的言谈举止是与一般人大不相同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经常反观自己的心,调伏烦恼,以清净心做利益众生的事。我们不要浅解错解相随心转这句话,认为脸白就是修的好,脸黑就是修的不好,那可不一定。不要只看脸的黑白,更要看你的心行是黑是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男人想挽回时 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出来

男人想挽回时 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出来

男人其实是特别不擅长伪装的一种动物,在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女生可以一直憋着不被发现,但是男生却常常很容易暴露,同样,在两个人闹矛盾的时候,不管当时多么生气,但是如果一个男人开始后悔了,开始想复合了,其...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这段时间我不能仅凭借上师规定的时间来求法,我这段时间太忙碌了,没有真正修成什么法,我能不能延长一些时间来求法?”非常好!我们不是为了走个过程。

我曾经在不同的地方走动,那时很多人都到我身边说:“我想在您面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可不可以?”我说:“当然可以!”因为平常我们就是这么讲解的。我接着问:“你前面求过什么样的法?”回答道:“成熟口诀法是求过的,不仅仅一次、两次,都已经求过3遍了,我现前还想在您面前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难道成熟口诀法是靠次数来成办见解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在很多人面前就变成这样了呢?就是刚刚所说的,走马观花,仅仅走一个形式,最终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还有很多人的想法是,下面的这些法我先搁置一旁,先把高一点的法求学一下,说不定在那个时候就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见解。真要是有这样的好事,历代传承祖师还讲解前面这一系列基础,有什么意义啊?

我记得非常清楚,喇嘛仁波切曾经告诫很多弟子。他说:“我现前告诫弟子们需要在亚青寺呆多少年,方可把成熟口诀法赐予给你们,而不是我这边需要人。”上师说:“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但即便在那个时候,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不允许这样做,因此不集聚很多人还更好。但没办法,要把一个完整的窍诀法赐予给弟子,让他获得圆满的见解,必须得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一个见解来。不是由于我这边需要人,长时间在我身边这样逛游着。”

我们今天这么宣讲的目的也不是由于什么其它原因,真正要是如同你所想般的,哦,直接求学高一点的法就万事大吉了。这两天我也陆续听到有些人说我已经求过《三句精要》,也叫《锥击三要》——印证之见、断定自决、解脱自信。“印证之见”是直接印证,有印证见解、印证修行、印证行为、印证临时和究竟果实,再加上印证三身之见解,这些都叫印证,是直指你的见解,这就叫见解。如果直指你所得到的见解就叫见解的话,前提是你应该有这样的见解啊!要不直指你的什么见解呢?从这上面就能看得出来,刚开始步入修行的人能印证见解吗?

断定自决——万法摄一,你连“摄一”是什么都没证到,怎么去万法摄一?我们虽然从理论上讲解,“摄一”是心性,只是说心性,心性本身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可能是“明空不二”。什么叫明空不二?!有时候有些人到我身边来说,他现前能做到明空不二,这是否是见解?明空不二适用范围太广了!就拿眼前所看得见的这朵花来说,当你看着这朵花、知道花的当下,能看得见花吗?当然看得见花;知道是花吗?当然有觉知,知道是花。这时候看见的花和知道的花当下一如,与你所谓的“自性”有什么区别?没有一个人能辨别出来它俩之间的区别。说是“空性”,什么叫空性?就是紧接着没有对它产生分析就叫空性的话,那么当下一瞬间知道是花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这个特点。这叫“见解”吗?是什么见解?这就叫“耽著”。我们在讲解八识时,分为无念和有念,还在“有念”的范围当中!连“无念”都没达到,还说是什么觉知一类的,见解可没有那么粗糙!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位修行者,不论当前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禅定,不要加以辨别,因为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现前自己拥有多少,就先在这上面好好护持着它。当见解越来越增长的时候,用不着谁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你自己就可以慢慢慢慢体会到。

我也曾经遇到过很多自认为已见性之人,我说我今天就不评论你的见解到底是对、是错。我就先问一下,我就拿着刚刚那个问题,那个“耽著”与见解之间有什么区别?他说我的见解就是这样的。我说:“师父,对不起,你知道我刚刚问你的这个是什么?那可是在意识范围当中的耽著啊!”这时候他就不敢说什么了,因为他说是“见性”,我说是“耽著”,但你要是见性了,就说出与耽著不同的特点来。他讲不出来,除非他有更高的境界。需知,禅定太细了!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光凭借“一切都是虚幻”,没那么简单!所以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好好修行着走,你就会越来越感受到,哦,区分就在这上面。但你要是回去的时候还是去想,刚刚上师不是说过,看见花、知道花,这是“耽著”,那真正的“见解”是什么呢?你想!想破天你也想不出来!因为见解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所以,不管现前你拥有什么样的见解,就慢慢慢慢修行着走,我们会把一个完整的修行、完整的见解赐予给你的。

第二断定自决,连个什么叫“摄一”都不知道,万法怎么“归一”呢?第三解脱自信,四大解脱当中的“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好的,你说一切都是空性,还不是心在觉知吗?你还是站在现前这个意识时空当中感受一切。不是禅宗讲解“脱落”和“爆炸”吗?连这么一点点起码条件都不具备,你说这还叫“解脱”吗?所以,可不是啥都没有的人可以讲解《三句精要》的。平常也有很多弟子都说他已经听过《三句精要》了。只是说你小时候上过学,现在我已经把《三句精要》藏文版翻译成汉文版,所以对照上面的文字,可能你没有什么陌生的字,你可能会读。但是真不能说你懂得了其中所有的一切道理,哪怕知道,可能也就是在上面一个再加一个,这个像不像,那个像不像?

亚青寺冬天基本上都是在百日闭关修顿超。有一次冬天过后我去见S师,S师说:“这一次有个老和尚,这些人平常的思维真的很丰富,他说他在修顿超时看见前面一个明点,明点中间有几个明点,但只是这些明点不是太对称,高矮不一,但他好像今天真看见了一个忿怒佛的头像。”上师问他:“怎么讲呢?” 他回答道:“因为大的明点可以当成头,里面的两个小明点可以当两个眼睛。只是不对称,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但也勉强可以说是他的眼睛,下面有一个明点勉强可以说是他的口,就是少了一个鼻子。要是中间再有一个小一点的就可以当成鼻子了,这就说明我看见了一个忿怒本尊的头像。”“哎哟,这些人真能想!”上师说。

很多人的见解就是这样堆积出来的。这是个“明”,这又是“空性”,他们两个又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一个上面加啊、加啊、加啊……这就是他的见解。当然完全不懂禅定的人,仅从这方面这么讲解,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但要是从见解上讲,完全就原形毕露,什么都不是!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你刚开始步入修行,哪怕讲太多的事,我都不会太计较,毕竟你是刚开始修行,因此在修行等多方面不会有太多的经验。但是修到一定的时候,我就要开始辨别,哪一类叫闻思,哪一类叫实修。因此,要是没有一点点实修的味道,我一定会在中间止住你。好嘞,这不叫修行,我们今天是在讲解实修,请讲一些实修经验。讲这些理论的弟子可能很多都已经逐渐感受到了。好的!好好修,好好修!大概就是这样。

普巴扎西上师: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

佛说天人也是凡夫,福报享尽仍要轮回还债

佛说天人也是凡夫,福报享尽仍要轮回还债

 【经典原文】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楞严经》【经文解释】阿难啊!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这...

佛教故事:为人处世: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佛教故事:为人处世: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沃尔顿收到了著名的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因为家穷,他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危机。他决定趁假期去打工,像父亲一样做名油漆工。沃尔顿接到了为一大栋房子做油漆的业务,尽管房子的主人迈...

顶礼一切善知识 回向一切众生最终获得佛果

顶礼一切善知识 回向一切众生最终获得佛果

顶礼一切善知识 回向一切众生最终获得佛果提到障碍话题,比如大家常说的,面对周遭暂时无法理解修行的亲人朋友对上师三宝的不恭敬应如何应对。 上师说,不要在意,不要心动,不要和他们争执。要想着上师三宝时刻...

《学佛群疑》05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学佛群疑》05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