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烦恼的方法:脱离魔网

脱离魔网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

《大智度论卷八释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余》

起心动念是一般人在一天当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这个偈子则说,一有念头就堕入魔网,无念则不被魔网束缚。这对一般人而言,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过要看如何来解释有念与无念的意思了。

首先要了解魔是什么。魔境扰乱我们的心,使我们自恼恼人。只要有烦恼的念头生起,便是内心有了魔动,就跟外来的魔境相应,这是物以类聚。常人说心中无鬼,心外的鬼就奈何你不得,心有弱点,外魔便乘虚而入。所以,没有心魔不会惹魔,此乃邪不敌正,如果心中有邪念,外魔很容易来利用你而作为工具。所谓外魔,也是因为你自己不能把守,受到外境的干扰,如果你能借力使力,也可将干扰转为训练,就不是魔了。

可见念头有正有邪,心外便有佛有魔。不能说所有的念都会堕入魔网,有正念才能脱离邪念。正念的心念是与智慧和慈悲相应,是与持戒及禅定相应。由正念的过程更进一步,便是无念;无念不等于没有心理活动,只是不与自私的贪嗔等烦恼心相应,便是无念。一旦提起正念,魔阵虽强,也奈你莫何!一旦无私的智慧现前,烦恼平息,

心中清净,正念也不需要了,即是无念,便也脱离了魔网的范围。普通人先从正念的功夫着手,哪怕短到仅仅一念保持不受环境干扰,也便是正念。无念虽不容易,总是可以略微体会。

在正念之时,外魔已奈何你不得,到了无念的境界,魔根本找不到你了,因为无心可找,无念可著,完全解脱自在,这叫无念则得出。邪念、正念都没有了,才真正出离魔网、离开魔境。

心动故非道,是说心有念便是心动,心无念即不动;倘若有念,不论邪念、正念,均为妄念,都不是无私的智慧,所以跟解脱道及菩提道不相应。不动是法印,所谓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句话,称为三法印,合乎这三语原则的道理,便是正确的佛法,否则便不算佛法。运用在此处,则是说如果心有妄念,心是动的,那一定没有体验到真正的佛法。如果心不动了,你可以体验到正确而究竟的佛法,也可以证明你已经验到了无私的智慧。

一般人也可以用到这四句话,在危险惊恐的环境中,至少可使心安静一点,脱险的机会大一些。平常在心理上也较为健康、客观,不会动不动就情绪失控。纵然无法永远摆脱魔网的干扰,至少不会经常被笼罩在魔网中团团乱转。

所谓魔,是指内心的邪念,是指助长你邪念生、邪念动,烦恼生、烦恼动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若对正念者而言,那就不是魔,而是助长你修道得道的因缘。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典故事·均提沙弥

佛典故事·均提沙弥

佛典故事·均提沙弥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蛇与乌龟的故事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蛇与乌龟的故事

蛇与乌龟的故事大蟒蛇和小毒蛇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大乌龟。蛇兄弟想,这么大的个儿,可是一顿美餐啊。蟒蛇说,我来对付他。于是蟒蛇施展自己的浑身绝技,用身体将大乌龟牢牢地缠住。大乌龟早已将身体缩进了龟壳里,任...

日常的佛心行禅:陶罐里开出的花

日常的佛心行禅:陶罐里开出的花

陶罐里开出的花宽容是人生中最醇的佳酿,但它比最烈的酒更易醉人。正因有了它,生活才能令人更加陶醉。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乡下人,大年初一一开门,就发现有人在大门口放了一个装着骨灰的陶罐。这事儿干得够缺德...

佛教故事:悟禅要有佛心,需要一定的境界

佛教故事:悟禅要有佛心,需要一定的境界

悟禅要有佛心,需要一定的境界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对弟子说:你们现在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

禅茶的饮用习俗

禅茶的饮用习俗

禅茶历史悠久,因为博大精深的佛教历史,使得它的冲泡饮用方法也与一般的茶水不同。要经过礼佛、调息、煮水、侯汤、洗杯、烫壶、赏茶、投茶、冲水、润茶、泡茶、分茶、敬茶、闻香、观色、品茶、回味、谢茶这十八道...

阿育王王子的惨死

阿育王王子的惨死

阿育王王子的惨死从古至今,在印度被认为最贤能的国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罗,长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画,面如满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亲近他。这时候,住在王宫里面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