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言快语是恶语吗?珍惜身边对我们直言不讳的人吧!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一个网络会议,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我提前进入了会议。在会议群里我看到一个接龙,没加分析就接上了。会议开始后,会议主持者就对群里的接龙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我当时就立马删了自己的接龙。之后,主持者缓下语气说:“刚才态度让人难以接受,请原谅,因为发这种搞形式主义的接龙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我心想:只要是对的,什么态度都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我当众被批有些难为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错误得到了及时地制止。这种“接龙”是有错在先,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必须什么态度?相反,因错误及时被指正,应心怀感激。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一般来讲,对于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呵斥自己,多数人尽管不愿意,但还是勉强能接受的。而对于普通人如果呵责了自己,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你算老几,凭什么说我?即使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如是想。

世人如此无可厚非,但作为佛弟子若如此,那就实在不能苟同。事实上,我看到很多学佛人都对心直口快进行批评,强调柔和语,似乎心直口快就是恶语的体现。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感激心直口快指正你的人,珍惜对你直言不讳的人。”

大家都知道,佛弟子本来就应该质直语,质直的快语不代表恶毒,不代表粗鲁蛮横。其实现实生活中,蛮横、诋毁、讥讽、嘲笑等恶毒之语比较好界定,除此而外,恶语不是那么好界定。到底是不是恶语,很多时候是听者自己的意识感官“决定”的。

自古忠言逆耳,质直的快言快语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感受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比如,对于心地开阔有涵养明辨是非的人来说,听到质直的快言快语不但不会是感到是恶语,相反会觉得是给自己及时止损的良言;反之,对于心量狭隘的人而言,就会觉得他人毫无伪饰的质直之语就像刀子一样,一针见血地扎了自己的痛处,伤了自己的颜面,于是恼恨这种直言之人,直言似乎就成了恶语。

其实,我们佛弟子为什么不能先审视别人的话是对是错?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自尊呢?自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难道延续在错误里就是有自尊了吗?!

魏征是史上直谏的名臣,唐太宗是千古纳谏的明君,可以说贞观之治的形成离不开魏征这样的直臣,更是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结果。对世人来说,天下至尊的皇帝尚能包容珍爱直谏的臣子,作为佛弟子的我们又何以不能接受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更谦虚更包容吗?试想如果你犯了错无论有心无心,别人要告知你还要费一番心思考量怎样跟你说,还要像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好声好气跟你说,请问如此能成就吗?成就到哪里去?我们是不是玻璃心公主病太泛滥了?

作为佛弟子,我们不能沉迷于恭维的甚或阿谀奉承的好听话,应虚心接纳忠言指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也不能傲慢无礼,抗拒遮掩自己的过患,我们应当知道自欺是欺不了别人的,只能骗自己,别人对我们的过患如皇帝的新装一样一目了然,只有虚心接受及时改正才是正途,才能挽回自欺的愚蠢行径。

我们要修行,要成就解脱,就得正视自己的过患,要忍辱要虚心,要断除我执树正见。《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里错误知见第七十条:“认金刚声开示除障不慈悲。认为用金刚声严厉呵斥、指责、点醒愚迷顽固不化众生的这种开示是不慈悲的,这是错误知见。有的众生必须用金刚声呵斥他才醒悟得了,否则他执迷不悟。这不是不慈悲,而是真大悲。慈悲的本质要从是否利益众生为依据而观内含。”

诚然,我们凡夫俗子没有资格用“金刚声”呵斥对方,但真修行者其真诚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直臣魏征死后,唐太宗就极为悲痛,曾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所以,佛弟子应庆幸身边有这样的镜子,应珍惜生命中对你直言不讳的人,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如此诚心待你。

撰文:篱菊半开

编辑:去一尘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对境来时,忍辱便是修行

对境来时,忍辱便是修行

一位无名行者在渡船上过江,突然身旁来了三个地痞无赖,挑衅以图谋利。他们以恶言攻击行者,但行者并不理会他们。三个地痞无赖见行者不上当很是生气,一人上前往行者身上吐唾沫。行者依然不生气,淡然地说:“我可...

陈大惠:用身边案例深度剖析,一个人的福报问题

陈大惠:用身边案例深度剖析,一个人的福报问题

我有一个俗话供养给各位,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人贵自知之明。西方人不讲这套,他讲什么?无限制刺激你的能力和欲望,让你得到无限多。所以我们现在企业家的理念是什么?利益最大化,他要最大化,他没有一个顶级,...

如何选进新房日期 考虑房主的八字 新房的坐向

如何选进新房日期 考虑房主的八字 新房的坐向

在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里,进新房择吉属于一种封建迷信行为,所以他们对于进新房的日期没有讲究,经常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就直接搬好东西,入住新房了。但是,如果没有选择吉日就直接入住新房,可能家运会继续旺盛,...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菩萨万二千人俱,及诸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共会说法。尔时世尊,於其面门,...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经典爱情哲理故事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经典爱情哲理故事

1.不要为了寂寞去恋爱,时间是个魔鬼,天长日久,如果你是个多情的人,即使不爱对方,到时候也会产生感情,到最后你怎幺办?2.不管多大多老,不管家人朋友怎么催,都不要随便对待婚姻,婚姻不是打牌,重新洗牌...

静悟参禅,茶韵犹存

静悟参禅,茶韵犹存

从各种茶诗、茶文和名茶的出现,无不表明茶与佛教的关系密切,佛教需要茶,而茶藉由佛教寺庙的建立、寺僧的研究采制技术、讲究品饮艺术及茶文学的宣传等等过程逐步发展。因此,今天讲茶艺,研究茶文化,已经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