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人们常说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一种行为的反作用力。用力打木头,你的手也会痛,这就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一切都由行为引起,行善得善果,做恶得恶果。正如俗话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就像托尔斯泰,他是个大作家,同时也做了很多善事,他的伟大人格反映在作品中,使这些作品成为了传世之作,这是无法单凭文学技巧达到的。而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明白这一点,需要正见的指引,苦修也需要正见的指引。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朋友,他是个骗子。你发现并坚信他是个骗子的时候,这就是你的见地。你拥有这个见地之后,就不会相信他说的任何话,那么这时候,你就已经解脱了。同样道理,当你发现并坚信世界和轮回都是巨大的幻化与无常,没有自性,如梦如幻的时候,你便拥有了这个见地,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你构不成什么诱惑,你也没什么好执著了。这就是正见。

再者,功德是从清净心中生起的。当你行善的时候,内心清净,就会生起功德,不清净就只能得到福德。

一个故事里这样说道:有个善人,每天都供天神。天神被感动了,下界来问他需要什么。天神说,你求啥都成,荣华富贵,惊天权势,都成。善人说,他不喜欢这样,只希望能清清净净的,有种无求的快乐。天神说,你求的,叫清福,连我都得不到,更无法给你。为什么呢?因为那清福,不加外求,也无关神通,仅仅源于自己光明清净的内心。想要实现它,你必须超脱外物及欲望。超脱外物及欲望,没有一丝执著,你就会得到终极解脱。

真正的成就者没有任何执著,甚至对解脱的智慧也不执著,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所证悟的,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忘记。比如有人知道1+1=2,那么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它,放屁时知道1+1=2,打喷嚏时也知道1+1=2,生病时还是知道1+1=2。无论示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的伟大,他仍然是圣者。

藏族里有一句话:圣者行了凡间事,他的心仍然是圣洁的。虽然他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劳作,他却仍然融在自己的光明本性中,了无牵挂。

所以说,一个人必须要有清净之心才能生起功德,但对清净心也同样不能执著。我们只要见到真心,然后保任真心就可以了。保任真心的时候,你的行住坐卧都是真心的妙用,自然会为你带来许多善的反作用力。但你要特别小心,不要把虚无主义的顽空当成真心,更不要去保任它。堕入顽空的人就像是一块石头,就算静静待了百年或千年,依旧没有任何功德,也永远不能觉悟

很多人常把“福德”和“功德”混淆,其实它们是两回事。福德多带有功利色彩,比如求福、求报、求寿,求这些时心并不清净,因为有各种欲望和执著。比如有的人向观音借库,祈祷说“我来年要赚一千万”,有的人则祈愿全家人长命百岁,这都是在求福报。如果你不求这些,而且心很清净时,善行所积累的就是功德。

很多人一生很富有,也做了许多善事,却生不起一点功德,就是因为他们心有所求。当清净心生起,功德与福德都不求时,其行为才会有功德。托尔斯泰办学时没有想过要得到后世的美誉,但他确实得到了。这也是行为的反作用力。

做事的时候心要是非常清净,就可能生起功德。功德是帮助我们证悟的。但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求功德,真正的修行本身就是目的。有求的时候你得到的是福报,福报就是健康、平安、财富等世俗所说的好报;如果这时你的心仍然很清净,不执著于它,并能发起利众大愿的话,就可能生起功德。

不过,有时候,福德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为你的修道积累一种“资粮”。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和供养,看上去他把东西都给别人了,但实际上因为“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他仍然拥有自己所布施和供养的一切。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生起功德呢?功德生起的外现是:第一,执著少了;第二,贪、嗔、痴、慢、妒少了;第三,心清净了;第四,利众的慈悲心增长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一,智慧变得越来越清明;第二,定力逐渐增强;第三,不会再让世间的东西诱惑心灵。

在这些中间,最主要的是执著的破除,因为真正的功德就是执著的破除。以世间福报的形式出现的是“福德”,比如说最近财运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以出世间形式出现的叫“功德”,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执著,比如说会去努力做某事,但是假如这个事没做成的话,也不会烦恼难过。

我们举个例子,以“供养”而言,如果你的心中并没有供养者、被供养者、供养这些概念,也就不执著于某种功德,这时就自然会生起功德。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执著。

心性的明白和修行过程中间智慧的出现,也都是生起功德的体现。一些人在不求功德的情况下有了利众行为,功德就能产生,同时福德也有了。但是,如果你一心求功德,就只能产生福德。

比如说,一个作家不求功德和福德,但他写的书产生了许多善的行为,带给世人诸多清凉,让人们受到真理的感染。当这种善的行为和诸多清凉产生一种反作用力的时候,书的作者就能同时拥有功德和福德。当这种善行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他就会拥有更多的功德与福德。

-转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香辣卤藕片

香辣卤藕片

01【主材】脆藕2个,香叶3片,干红辣椒10颗,甘草3个,草果3个,花椒1小把,八角10颗,生姜1个,陈皮2片,桂皮2片,五香粉1勺,老卤水适量,老抽1勺,冰糖2颗,胡椒粉1勺02【制作】1.选择脆...

大S的瘦身秘诀——素食瘦身法

大S的瘦身秘诀——素食瘦身法

大s喜欢吃素,并且因为长期吃素,大s的身材一直纤细完美。少食多餐是瘦身的不二法则,对我们的胃我们要好好照顾它,不能太过饥饿也不能太过饱胀,减肥时,晚上六点后不要再进食了,除非你还要运动消化它。大S瘦...

每天半块豆腐可预防心血管病

每天半块豆腐可预防心血管病

每天至少保证吃半块豆腐,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这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李里特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的观点。 大豆中的蛋白质不但含量高,而且在质量上可与优质动物蛋白如鸡蛋、...

《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

打高兴窗,回收别人

打高兴窗,回收别人

古早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这师傅的雕刻技巧不错,所以邻近一村落的寺庙,就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像”。可是,要到达那村落,必须超出山头与森林,偏偏这座山传说“闹鬼”...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立强33年尝百草救母 孝心感动山村收获爱情 利川新闻网讯(通讯员唐旭)为了治疗母亲的癌症,33年来,一位土家汉子查阅医书,独自钻山越岭采草药、尝草药,几次中毒险些丧命,直到60岁仍然单身,抒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