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10 经由过程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一 正念观身

  演习10 经由过程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一 正念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这个演习的目的,是为了产生轻安、安祥和喜悦,是为了治疗身心的创伤,是为了在我们修习喜乐的成长过程中滋养我们,使我们能够在修行的途径上走得更远。

  假如修行者想断除贪、嗔、痴,他可以身结跏趺坐,把留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这样他就会认为轻安、安闲。结果,一种喜悦的感触感染就会在他身内生起。你可以根据下面的步骤来进行修习:

  1、我正在吸气,使我的全部身体镇静、安和。我正在呼气,使我的全部身体镇静、安和(请再看一下第四个演习)。

  2、我正在吸气,我认为喜悦。我正在呼气,我认为喜悦(这是《安般守意经》的第五个演习)。

  3、我正在吸气,我认为快乐。我正在呼气,我认为快乐(这是《安般守意经》的第六个演习)。

  4、我正在吸气,使我的心快乐、安祥。我正在呼气,使我的心快乐、安祥(这是《安般守意经》的第十个演习)。

  当修行者这样修习的时刻,他就会认为喜悦、安祥的身分渗透了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请读一下下面摘自第二个版本中的引文:

  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团,水渍滋润,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

  当修行者舍弃了贪、嗔、痴的时刻,喜的感触感染就会生起。当他掌握了用心方法的时刻,这种感触感染就会更强烈,渗透得更深:

  如同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滋润,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

  当乐的状态真正出现的时刻,喜就会扎下根来,并且会使乐变得更稳定、更深刻。因为只要喜存在,就或多或少伴跟着概念化和浮躁的倾向。喜是从piti这个梵文单词翻译过来的,而乐是从suksa翻译过来的。下面这个例子经常被用于比较喜和乐:一个在沙漠里旅行的人,看到一条清溪,此时他所体验到的是喜。当他喝水的时刻,他所体验到的是乐。

  犹青莲花,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花叶,悉渍滋润,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

  坐禅时代,修行者认为快乐安祥。他让他的这种安祥、快乐的意识拥抱他的全部身体,这样他的身体就充满了安祥和快乐:

  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个演习的感化是,为了治疗我们心里的创伤而用喜乐来滋养我们。然则为了开始修观,我们无疑要放弃这种喜。喜和乐是由心理和心理前提产生的,所以,它们象其它的色法和心法一样无常。只有当我们借助于正念的观察,熟悉到一切存在着的事物之无常、无我和缘起性的时刻,我们才能够获得安闲和解脱。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王骧陆居士全集 对于庙产兴学之意见

王骧陆居士全集 对于庙产兴学之意见

对于庙产兴学之意见前几天上海寄来中国佛教会发行的一种印刷品,因为中央大学教职员邰某等发起庙产兴学,因此大起反对。我以为双方全多认错了题目。我希望在党国之下有公正的政府、明白的国民,把这问题彻底解决一...

幸福人生三大诀

幸福人生三大诀

唉,活得太累了!现今谁没有这样深深的疲惫?然而,在京城,有位88岁高龄的老太太却轻松悠闲地微笑着,用那略带合肥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

净土法门法师:临命终人若神识惛昧,当须为其设大供养、读经念佛

净土法门法师:临命终人若神识惛昧,当须为其设大供养、读经念佛

【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这一段经文很重要。临命终的人,我们见过不少,在病重的时候他会跟旁边的人说,他看到什么人来了...

星云法师:乌鸦的声音

星云法师:乌鸦的声音

有一只乌鸦在飞往他处的路上,遇到了喜鹊。乌鸦对喜鹊诉苦说:“这个地方坏透了,人也坏透了,他们看到我飞行,听到我的声音,就批评我,咒骂我,所以现在我要离开这里,我要飞到别的地方去重新过生活!”喜鹊听后...

佛教故事:禅·看开:人生要有追求,更要常知足

佛教故事:禅·看开:人生要有追求,更要常知足

人生要有追求,更要常知足《佛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传说八仙当中的吕洞宾,有一天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5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5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5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看第四十三句: 【或持斋而戒杀。】 昨天我们跟大家学习了周安士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