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八)-海仁老法师(7)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庚初总以止观结

自干慧至妙觉,其中位位差殊名种种地。所历位次,虽有种种,而能历之心,唯一无二。此心观察力强,位位断无明,证法身,转转深入而至等觉,金刚后心,谓之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出自大品般若)菩萨能以金刚观察,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如影,不著不住,得以前进,位位深入,故佛结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译止,是空如来藏;毗卢舍那,译观,即不空藏;清净修证,是禅那,即空不空如来藏。谓菩萨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而修空假中三观,即于定中,运用佛智,微密观察,称性起用,广修空华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既不住奢摩他之空,亦不著毗婆舍那之有,而能清净修证禅那中观,故得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庚二正以三行结

三增进,即三渐次正助二行。此二行通因彻果,上来诸位,无不皆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先开圆解,后起圆行,从始至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由观行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共历五十七位。但干慧是路非真,妙觉是真非路,故曰五十五位。此五十五位,是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故曰真菩提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庚三复以邪正结

佛恐后人,以邪乱正,认妄为真,因而以正拣邪。作是观者,指前文所说,先开圆解,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次起圆行,持戒清净,修圆妙止观。观空如来藏,成妙奢摩他空观;观不空如来藏,成三摩钵提假观;观空不空如来藏,成妙禅那中观。利根一超直入,不立位次,圆修圆证。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钝根则以一心三观,圆伏圆断,自观行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渐次深入,是谓正观,亦是正修,反之,凡执识为心,以事行为真修,皆名他观。他观非依自性正定,名之为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主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本圆宗圆用分二。丙初文殊问

本经自阿难淫室归来,请佛开示,成佛法门始,佛即征心辨见,会四科,融七大,选圆通,示明诲,乃至三渐次,历五十五位,直至究竟成佛。一经要旨,至此圆满,然又未知此经何名,所诠虽备,能诠未彰;大智文殊,有见及此,故请问经名。使诸后学,顾名思义,依教奉行。前五句是经家叙仪,后二句正请问经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丙二如来答分二。丁初别答五名

初名中,大佛顶三字,是显诠,悉怛多般怛啰,是密诠。大佛顶通因彻果,大谓体相用三大,体大是法身德,相大是般若德,用大是解脱德。佛亦具三义,众生心是本觉,闻法开悟是始觉,修行究竟是妙觉。顶义亦三,一顶是人体之最尊,如法身德;不可见故,如般若德;放光现瑞,如解脱德。一心原具三德,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译大白伞盖。大谓体大,白谓相大,伞盖是用大。显诠密诠,皆不出一心三大,故大佛顶,一心三大,不特为显密圆诠之所显,亦为显密圆诠之所依,所归。印谓海印,心印,实相印。若能得佛心印,而证实相印,则能君临法界,为大法王,如国王持其宝玺,君临天下,故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是已成之佛,离分别,绝能所,惑尽理穷,曰清净。以本具般若智光,圆照心海大用,谓之海眼。

第二题中,前十六字属机,下八字属益,阿难是佛堂弟,性比丘尼过去曾从佛学,已种善根,今因阿难平等行乞,而堕彼淫室;佛说神咒,敕文殊将咒往护,救度阿难,脱离淫室,归来佛所,闻佛开示,阿难证初果,性比丘尼,反证三果。菩提是佛所证果觉,无法不知,谓正遍知。今此二人,闻法顿悟因心,依之修证,自可疾趣菩提。正知谓心生万法,遍知谓万法唯心,故曰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题是依用立名。

第三题是从宗用立名。如来是十号之一,如来三身,通因彻果。六祖大师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是约因言。若约果论,法身如来是法身德;报身如来是般若德;应身如来是解脱德。故如来是三德秘藏之果,密因是三德秘藏之因;凡外权小皆不能知,名如来密因。修谓真修,证谓满证,了义拣不了义。又若悟一心三大之理,称性起修,修成契理,自初住至等觉,分证佛三德,正是如来密因。妙觉,满证三德,是如来密果。若因若果,若人若法,无不了义。密因修证是了义法;三如来藏是了义理;如来是了义人;圆妙三观是了义行;无上菩提是了义果;故曰修证了义。

第四题是以诠理立名。大方广是体相用三大,亦即大佛顶,义如前释。妙是法,莲华王是喻。本经所诠三如来藏,是妙理;一心三观是妙行;无上菩提是妙果;一为无量是妙用;证此体相用者是妙人。理、行、果、法、人,无一不妙,谓之妙法。

法华经明诸佛实相为体,本经以一切事究竟坚固为体;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本经以不生灭因果为宗;法华以断疑生信为用,本经以离爱得解脱为用;本经体宗用皆同于法华,故亦名妙莲华。莲华华果同时,华中含果;如大佛顶理,为众生因中本具,为诸佛果上亲证,正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又莲华出于污泥不染,清水不沾,喻妙法随染缘入生死不染,随净缘入涅槃不沾。但此非指普通莲华,而是普光摩尼香水悔中大莲华王。有十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叶,一一叶有一香水海,一一海有大莲华,一一华有二十重世界种。众生安立其中,劫火不坏,曰妙莲华。此花七宝所成,是体大;周遍法界是相大;一切圣凡,皆在其中,是用大。莲华不坏是常德;自在成立无边刹海,是我德;清净无染,是净德;见闻生喜,是乐德。喻众生心,本具三大四德;与佛无二,故名妙莲华王。以上是显诠,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是密诠。陀罗尼译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谓此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法。十方诸佛,皆因此咒心,得成无上菩提,故曰十方佛母陀罗尼。

第五题是以因果立名。灌顶章句及首楞严,是密诠,属果;诸菩萨万行,是显诠,属因。灌顶疏云:印度密部有五,东方阿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阿弥陀佛,名莲花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本经是中印度,那烂陀寺,于灌顶部录出,故名灌顶章句。菩萨有四教之分,今但约圆教。前三教菩萨,初不闻常住,唯圆教自始至终,皆闻圆理,修圆行,证圆果。因其悟圆理,起圆行故,一一行中,具一初行,一切行皆究竟坚固不坏,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汝当奉持。

丁二总答奉持

佛意谓:本经有如上所述五名,汝文殊及法会大众等,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广示七趣差别分二。丁初经家叙益

初句,谓佛答文殊经题已竟之时,即是阿难等四句明所闻法。顿悟以下明所得益。密印即秘密神咒,梵语具云摩诃悉怛多般怛啰,译大白伞盖,义如前释。此咒诠佛心印,得此因心,必当成佛,曰印。众生一向不知曰密。兼闻此经了义名目,指前文佛开示本经五题。顿悟,简非渐悟。阿难等乃烦恼障重,而所知障轻之机,故能顿悟渐证。前文: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是圆顿止观。今云禅那,即三观中最后一观。梵语禅那,译思惟修,有思皆邪,无思方正。六祖大师云:无念念成正,有念念成邪。今于禅那中,返照自心,不起妄念,名正思惟。又禅那译静虑,静是奢摩他,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是止,虑是念念照了,是观。静故照空,虑故观有;双照空有,不住空有,名禅那。圆觉经云:不取静相奢摩他;不取幻相三摩钵提,是名禅那。是但约大乘释。本经所开示之禅那,则有世间,出世间,以及出世上上等。凡夫外道,不明佛法,所修禅定,即下文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空天中,除色界五不还天,三果圣人,及识阴中,最后二种之外,均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皆名世间禅。若修五停心,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念佛观,因缘观等;或修四念处,而得解脱者,名出世禅。至于出世上上禅有二:一是菩萨禅,二是如来禅。菩萨先修空观,钝根同藏教析空观,利根同通教体空观;空观成,次假后中,名菩萨禅。如月光童子,弥勒菩萨等是。如来禅必须先开圆解,次起圆行,初发心时,即观诸法实相。如观音,虚空藏,药王药上,等大士然。本经所显,阿难所请,皆如来禅。而今阿难及大众所顿悟者,亦如来禅。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返回列表

上一篇:新式素鱼

下一篇:智者操控命运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五、再次赴藏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五、再次赴藏

五、再次赴藏1940年应请接任新都宝光寺法主,讲《大弥陀经》,举行传戒。安居前,慈青法师由藏归来,拜白师曰:喇嘛亲口嘱,愿来内地弘法。并谓康公将兴供养,师所存银,如何使用,公甚念师。师闻之喜甚,立即...

长沙香火最旺盛的千年古寺——开福寺

长沙香火最旺盛的千年古寺——开福寺

长沙香火最旺盛的千年古寺——开福寺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是我国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五代时楚王马殷创建,历宋、元、明、清各代,数经修缮。寺院占地面积1...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蚂蚁复仇记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蚂蚁复仇记

蚂蚁小项来到实验室的时候看见家明蹲在地上,仔细的看着什么东西.他走了过了.家明,看什么呢?哎,你来看你来看。家明拉拉小项的衣角。小项顺着他的手指方向,只见地上黑压压的一片蠕动着。是蚂蚁?小项惊讶的道...

宣化上人:你造什么罪业,地狱就现出一个什么监狱来

宣化上人:你造什么罪业,地狱就现出一个什么监狱来

什么叫地狱呢?地狱是谁造成的呢?人间有监狱;地府里,就是阴间──也有监狱。可是人间的监狱是政府先造好,给犯罪人预备的,地狱的监狱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呢?不是的。地狱的监狱不像人间的监狱,预先造好在那地方...

认识三界皆为痛苦的本性

不过,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也是难免。假如你不相信,可以看一下《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里面就专门讲了世俗谛中的各种痛苦。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人生的苦可谓无处不在,诚如佛陀在《法华经》中所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当然,有些人可能不太赞同:“谁说人生皆苦?我就过得很快乐。”以前有个特别爱喝酒的人,就跟我说:“你们讲轮回痛苦,其实不苦,我天天喝酒特别舒服。”但你酒醉后产生的快乐,是一种疯狂失常的颠倒意识,根本不算是真正的快乐。

美国史学教授达林(Darrin M. McMahon),曾写了一本书叫《幸福的历史》。他花了六年的时间,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去研究人类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最终他得出来什么结论呢?“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神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换句话说,真正的幸福是得不到的。这种观点,可以说与佛教中讲的“三界无安”不谋而合。

所以,人生本来就充满痛苦,这一点大家必须要认识到。否则,很多人、甚至是一些佛教徒,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抱怨老天不公平,“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也有人认为:“轮回中并非全是痛苦,应该也有一些快乐。”话虽不错,但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以变成痛苦。所以,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此外,还有人认为,快乐存在于感官之上,比如身体的接触、悦耳的声音、漂亮的东西,这些都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特别肤浅,有时候通过药物也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其实来源于内心,要想离苦得乐,就必须从内心下手,用大乘佛教的良药,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

解除痛苦的方法

1)利益众生,断除自利

当你特别痛苦时,首先要认识到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相信各位都很清楚,一旦你遇到困境而痛不欲生时,为众生痛苦的应该寥寥无几,为自己痛苦的可谓比比皆是。所以,要想断除一切痛苦,就先要斩断它的来源;而要想斩断它的来源,大家理应学习一些佛教经论,以大乘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

以前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刚开始因为各种事情特别苦恼,但后来学了大乘佛法以后,经常做些有利于众生的事情,比如搞慈善、做义工,原来的痛苦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所以,第一个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要利益众生。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没有,至少也应具有仁爱的传统道德,它也是挽救人类的妙药之一。

1988年,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最后,他们共同发表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然而遗憾的是,国外对中国文化抱有很大希望,但这个时候的中国,孔孟思想却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记得在我小时候,大概是1974年,全国就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为了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害怕某些人以儒教思想来复辟反党,四人帮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批斗。尽管这个运动不到半年就结束了,但它的后遗症却相当严重。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便一蹶不振,即使现在许多有识之士想力挽狂澜,但它就像个奄奄一息的病人,想完全恢复过来非常困难。

昨天在中文大学的研讨会上,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除了对佛教感兴趣之外,对弘扬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积极性。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传统文化,如今在别的国家被推崇备至,而在自己的国家,却备受冷落。像“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方面的美德往往都看不见了。好多老师自己都没有受过这种教育,想教学生更是难如登天。如此一来,这些学生在什么样的教育中成长,他们的下一代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内容,需要再三地完善,不能只追求一个分数就够了。如今各个大学录取的标准,只看分数的高低。其实,一个人考了多少分并不重要,他的人格才决定一切。有些人就算再聪明,但人品特别差的话,对社会也不会有利,反而贻害无穷。所以,培养人才一定要将“德”放在首位。

我就遇到过有些大学生,肚子里明明没什么内涵,但傲慢心却如山王一样大,对佛教的态度非常轻视,口口声声加以批评。其实,佛教并不怕人批评,它所揭示的真理完全经得起任何观察。可你若对佛教一窍不通,就断章取义、信口开河,这只能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对佛教却不会构成任何危害。

所以,教育一定要教学生怎么做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到底能否得以重用,不但要看他的学问,更要观察他的德行。假如他人格高尚、众望所归,即使学问不是很高,也会被委以重任;反之,倘若他没有慈悲善良的心,纵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或者精通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也不一定对天下苍生有利。

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德”的重要性。如今联合国总部的大厦中,就挂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很多人懂不懂这个道理呢?当你受到生命威胁时,往往会贪生怕死,而你天天吃的动物,它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断除自利、利益众生,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自己能否真正做到,这需要从很多方面观察。当然,假如你真的做到了,则必定会断除各种痛苦。

2)苦乐皆转为道用

我们遇到很大的痛苦时,佛教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将它转为道用。也就是说,本身这个事情是一种痛苦,但你可以不把它当作痛苦,而把它利用起来。

比如,无著菩萨在《快乐之歌》中讲过,我们生病也可以,不生病也可以:生病的话,以此可消除往昔的很多业障;不生病的话,用这个健康的身体可以多做善事。我们没钱也可以,有钱也可以:没钱的话,可以断除对财物的耽著;有钱的话,可用它来上供下施、积累资粮。有些出家人对钱没什么贪执,自然就有很多钱了,这时你也不必特别苦恼:“有钱了,我怎么办啊!”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过,倘若你前世的福报很大,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缠万贯,那就算是一个出家人,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金钱,也是允许的;所穿的衣服价值一亿金钱,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苦也好、乐也好,我们都应该快乐。

其实,一个人若想获得成功与辉煌,经历各种痛苦也是必需的。爱因斯坦说过:“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通道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畏惧痛苦,反而会将生活中的每一次磨难,都转化成通往解脱的基石。

曾有个故事,就讲了这个道理:从前,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农民断然决定:这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精力去救驴子。于是就把所有邻居都请来,开始往井里填土。

驴子很快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叫。不一会儿,令人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了。农民忍不住朝井下一看,眼前的情景让他震惊: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然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

实际上,生活也是如此。纵然许多痛苦如尘土般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也应将它统统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而不要被这些痛苦掩埋。若能这样,到了最后,我们定会像驴子逃离枯井一样,从轮回的苦海中彻底脱身。

关于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藏传佛教的噶当派中讲了很多很多。我有个同学就学得不错,他是一个领导,有次在竞选某个职位时,他无动于衷,好像跟他没关系一样。旁边的人见了都着急,劝他赶紧去做做工作。他回答:“没事。万一没选上也很好,我正好有空精进修行;万一选上了也很好,可以有更多机会利益众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很快乐。”

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经常患得患失,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有时候把顺缘也变成了违缘。假如你能换个角度看问题,那什么违缘都可以成为顺缘,这就叫把痛苦转为道用。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也说:“最杰出的人,总能用痛苦来换取欢乐。”

3)修持自他交换

观修自他交换,对消除痛苦也很有帮助。比如,当你重病在床、名声受损、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轮回中也有许多感受这样痛苦的众生,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于我身上。”然后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所有安乐,犹如脱下衣服给众生穿上般,完全布施给他们;当向内吸气时,再观想把众生的所有痛苦全部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受,以此他们都离苦得乐。

这是大乘佛教中甚深的修心教言。我们在遭受痛苦时,若能经常这样观修,所受的痛苦就有了价值,对自我的爱执也会日益减少。

4)以空性观面对

假如你有空性见解,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以此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从分别念而来,而分别念则可依靠空性见断除。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也说:“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

当然,所谓的空性,不一定非要证悟一地菩萨那样的境界,但至少也要对“万法皆空”稍有了解,所以,希望大家多学一下《中观根本慧论》、《四百论》。尤其是有些年轻人,皈依佛门十几年了,对佛教的道理却一窍不通,只是随便看几本书,这样的话,不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如今佛教徒有两个误区:一是很多知识分子研究佛教,不像藏地寺院的修行人那样,在讲辩著、闻思修上花很多时间,而是认为得个佛教硕士、博士的头衔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们对佛教的认识相当肤浅,写的很多论文也没什么实在意义,可内心的傲慢却与日俱增。二是有些信众比较迷信,到处求灌顶、求加持,以为解脱有捷径可寻。

其实作为佛教徒,若想真正深入佛教,必须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修学。现在世间的义务教育都要九年,读完后也只是初中毕业,那么博大精深的佛教,就更不可能用短时间通达了。要知道,佛教远远超过世间任何学问,假如你没有系统地学习,光是办个皈依证、求个灌顶,就自称为佛教徒,这只是虚有其表、徒有其名罢了。

因此,佛教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简单,它既要实修,也要闻思,二者缺一不可。刚才我跟甘会长交流时,彼此都有一种共识:对于佛教,只是理论研究并不行,还要有实际修持;只是盲修瞎炼也不行,还要有理论依据,这两者,任何人都值得下一番功夫。

话说回来,刚才也讲了,假如你想消除自己的痛苦,就要对空性有所了解,闻思一些中观方面的道理。尤其像《中观根本慧论》,学了以后,百分之百对你有帮助。当年将佛法广弘于人间的,就是这部论的作者——龙猛菩萨。以前我看过世间、出世间的许多书,但看了它以后,的确能对佛陀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所以,你们若想了解空性,最好是从《中观根本慧论》入手。此论开头的第一句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短短几个字,便将万法的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不管是我们心的本性、痛苦的本性,还是外在万法的本性,确实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对此,龙猛菩萨从第一品到二十七品之间,进行了逐一剖析,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没办法驳倒。

昨天中文大学有个教授问我:“对现在的大学生讲一些佛教故事,他们不相信怎么办?”我说:“不用讲故事,不然的话,他们听惯了神话、看惯了动画,很容易把佛教故事当成这些。若想引导他们认识佛教,就一定要从中观和因明下手,先把他们的傲慢摧毁了,再讲这些故事,他们才能体会到佛教的伟大。”

2009年7月,日内瓦“国际联合宗教会”召开了一个会议,会上世界五大宗教为主的各大宗教、200位宗教领袖,通过投票的方式,一致表决佛教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在投票过程中,很多宗教领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宗教,而是把唯一的一票投给了佛教。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中,没有一场战争是以佛教名义发动的,同时,佛教的慈悲提倡无偏利益一切众生,它的智慧对万法研究得极为透彻,这些都是佛教的不共特点。

我以前在复旦时,就引用了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的一句话,他说什么呢?“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的确,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学问,在佛教中都揭示得极为圆满。当然,有些佛教徒对此不了解的话,这只是他个人的问题,并不是佛教的过失。

尤其是佛教中的空性见,通过剖析“我”不存在,能彻底断除一切痛苦。怎么样断除呢?大家都知道,感受痛苦的“我”与所受的痛苦之间,是一种互相观待的关系,离开了一者,另一者必然不存在。《中论》也说:“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现在有些人天天叫苦连天,但痛苦的“我”到底在哪里?所受的痛苦又在哪里?通过中观正理一观察,最后就会知道,痛苦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己的虚妄分别而已。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很容易追名逐利,将各种虚妄耽著为实有。一旦你能像很多高僧大德那样,依靠空性断除了我执,那一切痛苦都会烟消云散,开悟的境界会给你带来不可言说的快乐。

5)修持安忍

我们在感受痛苦时,还可以修一下安忍。安忍,就是世间人所说的坚强,有了它的话,面对痛苦就不会轻易屈服。

像美国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都可以放弃了,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也正因为这种坚强,他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还有,美国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1968),也用她坚强的一生,缔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居里夫人(Maria Sklodowska-Curie,1867-1934)曾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她的传记中也记载,当年她在求学时非常贫穷,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苦行。因为营养不良,她一次次地晕了过去;天冷的时候没有被子,只好把所有衣服都盖在身上,最后冷得把椅子也压到身上取暖。

藏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祖师叫龙钦巴。他当年在桑耶修行时,生活也非常清苦。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牛毛口袋,每当下雪时,他就钻进牛毛口袋里。这个口袋,不但是他的被子、坐垫,还是他唯一的衣服。

提到“唯一的衣服”,我想起了护生短片中的一只小狐狸,它说:“我有件美丽的衣裳,一年四季穿身上。我一辈子只有这么一件衣裳,是妈妈生我的时候送我的,我从此天天穿着它,晚上睡觉也不脱。人呀,我的衣裳只一件,而你的衣橱已满又满。我的衣裳是我的毛皮,失去毛皮,我只有血肉一团。你的衣服可以一天三换,我衣服脱下,就命丧九泉。”

确实,人类如果不穿动物皮,实际上还有很多衣服可穿;如果不吃动物肉,也还有很多蔬菜可吃。有些人吃一块肉不觉得什么,但你可曾想过,这只动物只有这一块肉,你吃了的话,它就会因此而丧命?现在西方国家有不少保护动物组织,我们这边虽然不多,但每个人最好能从自己做起,真正去关爱所有的动物。比如,你以前特别爱吃肉的话,以后尽量少吃一点,这也算是一种“安忍”。

6)麦彭仁波切的“心情愉快法”

藏传佛教中还有个实修法,可以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让我们保持心情愉快。

方法很简单:首先双目直视虚空,不执著一切而自然放松,心胸尽量放大,在这样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后念诵“达雅他 嗡 措姆迷勒那德卡踏m索哈

这个修法,我也修过一段时间,效果确实非常好。当然,你没有信心的话,效果也不一定很明显,毕竟修任何一个法,信心都特别关键。有些人认为这不理性,其实你如果过于理性,许多甚深领域就难以涉入;而太过感性的话,这也是一种极端。有些搞学术研究的人,对“信心”、“加持”统统否定,一提起来就嗤之以鼻,除了自己的分别念,什么都不相信;而有些人又太过盲目迷信,对理论从来不去研究,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若想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应当住于中道,不堕两边。

刚才的修法可以让我们心量放大,如果换个视角看问题,就不会死执于一点了。以前有一位画家,他在白纸上画了个黑点,然后装在相框里。许多人看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这究竟代表什么。其实它的意义很深刻:众生执著于一点时,往往会忽略很多很多,全然不觉还有大片的空间。

比如说,你今天被人骂了、无端遭人诽谤,可能会一直耿耿于怀,午饭都吃不下;或者你父亲死了,感情遇到了挫折,就觉得天崩地裂、日月无光。其实在这个世间上,本来还有许多事物能带来快乐,但你若只执著这一点,围着这个黑点团团转,没有发现大片的白纸,就会感到痛苦万分、难以释怀。

原来我认识一个人,因为家庭出了点问题,她就不想活了,于是在成都包了个车,跑到了壤塘的大草原。这个草原特别广阔,十几公里都看不到边,她下了车以后,打发司机走了,就在那里大声叫喊,发泄内心的痛苦。结果喊着喊着,她看看天空无边无际,草原如此广阔,心也随之开朗起来。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拼命执著一个小小的窝,这有什么意义呢?明白了这一点后,她当下就放下了,痛苦也销声匿迹了。所以,内心的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一旦把这种执著看破了,痛苦也就不再束缚自己了。

对于痛苦,古往今来很多大成就者,并没有当作一回事。《入行论》中也讲了,这件事情尚有转机的话,你用不着痛苦;没有转机的话,那痛苦也无济于事。这个道理说得非常好,比如你父母死了,如果有办法让他们活过来,那你没必要痛苦;倘若已经无力回天了,你再哭又有什么用呢?不过,真正能这么想的人,现在可能没有几个。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能坦然面对。但我通过长期学习大乘佛法,现在看到家人死了,跟以前的心态完全不同。这一点,在你们这么多人面前,我也不会说妄语。所以,希望大家以后遇到痛苦时,最好也能从佛法中寻找解脱方法,没有必要去自杀,或者吸毒、吃摇头丸。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吃了对你身体不好,不要尝试用这种方式逃避,而应该看一些佛书,听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的开示,深入了解佛法的意义,如此才能治本,而不是治标。

现在不少人也有这样的体会:原来自己没有学佛时,做的很多事情非常无聊。但学了佛以后,才明白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以此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内心也感受到了快乐。这一切,都是金钱无法带来的。

在座的很多老师、同学,你们当中,也许有佛菩萨的化现。如果有人真是圣者,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建议大家还是依靠闻思修佛法来对治痛苦,若能这样,我敢保证,你的痛苦一定会消失无踪。

7)略说密宗不共的认识觉性

最后再介绍一种方法:密宗大圆满的修行方法。当然,它的具体修法,你们要受过灌顶、修过加行才能听。不过,以我个人体会的话,这个方法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不需要用中观理论去观察、分析,只依靠上师的一个窍诀,就可以认识痛苦的本性,当下将烦恼转为菩提。

《六祖坛经》中也说:“烦恼即菩提。”这是禅宗、密宗中最深的窍诀,有信心的人才可以得到,而分别念重、邪见大的人,连法本都不让看。现在有些人偷偷去看,但没有上师接引的话,你看了也看不懂,只能看到一些表面文字,至于其中的甚深内涵,根本不可能触及。

综上所述,我刚才所讲的解除痛苦的方法,是方方面面的,你们不一定要全部都用,毕竟每个人的根基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就像生了病以后,有些人吃中药能好,有些人用按摩也行,有些人还可以打针,但不管选择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断除痛苦。

要知道,痛苦是由心而生,故也要由心而灭。若想靠金钱等外在物质来除苦,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佛法“自净其意”,也就是调伏自心,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痛苦。最后,希望我们今天的交流,能给各位稍微带来一点利益,哪怕让你减轻一瞬间的痛苦、获得一瞬间的快乐,我觉得也值得了!


恭录自 怎样面对痛苦——香港理工大学演讲

『2011年7月29日晚上』

索达吉堪布:怎样面对痛苦

认识三界皆为痛苦的本性不过,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也是难免。假如你不相信,可以看一下《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里面就专门讲了世俗谛中的各种痛苦。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人生的苦可谓无处不在,诚如佛陀在《法华经...

心上莲花:财从布施中来

心上莲花:财从布施中来

一祈谈起财布施见效是真的快。我妈做销售的,以前一般每个月只有六千多这样。我是15年年底学佛的,从那时起以她的名义捐钱,虽然平均每个月捐八百都不到,因为我也没什么钱。但是偏偏从我捐钱时起,直到现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