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法师: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不少人以为守不杀生戒,是我们人类对动物或植物界的一种慈善举动,也有人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义。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济将被残杀或痛苦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正如印顺导师说:从佛说《阿含经》、《法句经》,到大乘经都说明,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愿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一切众生的心情,经中称为自通之法,也是儒家的恕道。如经上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这就是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耶稣也说过: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人与人间的正常道德,不难从这以己度他的意识获得。

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我本人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我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而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

生于五浊恶世的众生,本来就很不幸,然而由于人类的自私与无知,为了私利或享受,残杀生命的现象到处存在,更增加了众生的痛苦。如果我们以憎恨心对待不公正,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有害而无利的事来,也许我们会后悔一辈子。如果我们看到因杀生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以般若智慧观照这些苦难,悲心由此而生。悲心是唯一有用而安全的力量,它将成为我们护生、救苦拔苦之动力。所以第一戒又名慈悲戒,它是我们产生拔苦与乐的动力。对众生有大悲之心是第一戒真正之核心。

以悲拔众生苦的原则来看,断了众生命固然给众生带来最大的痛苦,所得罪业自然是最重的。平时若有人用刀杖瓦石等伤害众生,或以恶言伤害他人,或故意设圈套,使别人陷入绝境等等,虽还没有构成杀罪,但是杀的流类,不过罪轻一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妄语(恶口)的果报

妄语(恶口)的果报

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往昔佛在世时,尊者满足去饿鬼界,当时看见一个饿鬼,形貌丑陋,令人汗毛竖立。这鬼的身体腾出炽燃火焰,并且口出蛆虫,脓血流溢,臭气熏天。有时口出火焰长达数十丈,有时眼、...

静波法师:慈悲与平等

静波法师:慈悲与平等

静波法师:慈悲与平等慈悲与平等 ——静波法师开示节录(录音整理)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整理人:慧鑫 所谓平等就是没有差别的意思。人与人、人与动物,应该具备平等、尊重,是这样...

49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49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疏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

满足一千个欲望与战胜一个欲望,何去何从?

满足一千个欲望与战胜一个欲望,何去何从?

最近笔者读了一本好书,讲到如果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心境,摒弃那些不该有的贪欲,那么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

陈健民:论往生之最低条件

陈健民:论往生之最低条件

陈健民:论往生之最低条件 无上甚深微妙论,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上师真实义《论往生之最低条件》陈健民金刚上师吾人学佛纵不能即身成佛,亦必求“带业往生”(林按:请参考文后按语)。古德为令...

五味子的药用功效与营养价值

五味子的药用功效与营养价值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功效在于滋补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