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为什么有这两位菩萨呢?

达真堪布: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为什么有这两位菩萨呢?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这里说的是普贤的行愿、文殊的大愿。普贤菩萨的愿行是最圆满的,文殊菩萨也和普贤菩萨一样。在这里是要学文殊菩萨的智、普贤菩萨的行。文殊菩萨的智就像双眼,普贤菩萨的行就像双脚。要到达彼岸,要圆满菩提果,不能离开文殊菩萨的智慧,也不能离开普贤菩萨的行愿。

行愿谁都有,但是有智慧的摄持,行愿才会圆满。阿罗汉、独觉也有愿行,但是他们的愿行不究竟、不圆满,因为缺少智慧。若是具足智慧,他们也不会这样,他们也不可能求自我解脱。世间人也有愿行,即为了世间的福报而行持善法。希求世间的福报,这也叫“愿”;为了世间的福报、人天的安乐而行持善法、积累福德,这也是“行”。但是这些愿行不究竟。即使愿行圆满了,获得了人天的福报与安乐,仍然没有逃脱三界,没有摆脱痛苦。即使名气再大,再有钱,还是一样烦恼痛苦,甚至内心的烦恼痛苦更大了。这就是缺乏智慧。若是具足智慧,他们也不会仅仅为了获得人天的安乐而去行持善法。可见,智慧很重要,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

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象征与显相,也可以说是诸佛圆满智慧的显现。文殊菩萨形象上是菩萨,实际上他就是究竟的智慧,就是觉性圆满的象征。除此,没有再究竟的智慧,没有再圆满的智慧。这里为什么说要和文殊菩萨等同呢?就是智慧要究竟、圆满。若有这样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作向导,不会走偏,愿行一定会达到最究竟、最圆满。

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会有普贤菩萨的行愿;有普贤菩萨的行愿,一定会有文殊菩萨的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二位菩萨代表福德和智慧,也可以说代表方便和智慧。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为什么有这两位菩萨呢?说明了要福慧双修,方便和智慧双运,才能回归自性,才能获得圆满。毗卢遮那佛代表自性,代表最究竟的菩提果位,为什么两位菩萨能成为毗卢遮那佛的左膀右臂呢?就是让我们了知要回归自性,要证得究竟的佛果,必须要靠两位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和愿行,缺一不可。

尽未来一切劫中恒学两位菩萨的智慧和愿行,无有疲倦,无有厌足。若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就完全要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愿行。所以这里讲“未来际劫恒无倦。

”若是真正明白了,就不会有疲倦和厌足的时候,因为这是自己唯一的心愿,唯一的希求。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该如何理解业因果?

索达吉堪布:该如何理解业因果?

索达吉堪布:该如何理解业因果? 问:该如何理解业因果? 索达吉堪布:所谓的业因果,展开来讲广大无边,概括而言就是,众生所造的一切善恶业,无论多久都不会失坏,只要因缘聚合时,必定会成熟相应的果报。律...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至高境界的宽容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至高境界的宽容

至高境界的宽容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编后语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编后语

编后语本文遵上师侍者昌明法师之嘱,根据清定法师、隆莲法师、智敏法师及宋大鲁居士之上师传、纪,与永光、照通二师之亲身经历,及有关书刊等编写而成,经仁清法详为校润,及诸上座同学增删参酌,复承本光法师校正...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卸下锐甲的同时,请把坏脾气一起卸了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卸下锐甲的同时,请把坏脾气一起卸了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是这样的:平常在外面要装作彬彬有礼,脾气好、大度宽容,俨然一个大好人;而回到家里,就动不动发脾气、闹别扭,把家人当成出气筒、排气扇。毕竟不用担心吃不了兜着走,不会担责不必避讳,很少副...

如何认清自己,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命运

如何认清自己,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命运

她的改变她,一直是父母的好孩子,领导的好职员,朋友的好知己,然而就是这些优越感的滋生,也逐渐演变成了随心所欲、固执己见一身的她。曾记得一次与领导不同观点而产生分歧的她,面红耳赤的争论后摔门离去。又因...

当男人有这些举动时,他们已经彻底回心转意了

当男人有这些举动时,他们已经彻底回心转意了

在一段婚姻关系中,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可能是鸡毛蒜皮的日常,也可能是像出轨这样的大错。不过,只要你们的感情基础没有问题,那么认错和悔悟都是迟早的事情。特别是男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和迅速,下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