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要义

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要义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之中,有许多包含极大智慧的经典名句。譬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句话,出自大乘经典《金刚经》。

《金刚经》篇幅较短,但是出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地方,却在20处以上。《金刚经》作为大乘经典,不可能只是简单的重复性强调这句话,必然有其深意。那么,这句著名的佛教经典名言之中,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在《金刚经》中,佛明确指出此经为“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且佛说“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指出《金刚经》的无比殊胜。六祖慧能也多次强调“此法门为最上乘”。从以上可知,佛所宣讲的《金刚经》是针对上根利器者宣说的。下根钝器者,难于相信经中之要义,故较难与《金刚经》相应。

《金刚经》乃是明心见性的至高经典,摒弃纷繁乱象,一语道破天机:凡圣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执着于“相”。《金刚经》告诉我们,凡人心心念念都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证悟的佛菩萨,就完全破除了这些虚幻的“相”。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看到了这个中心点,再去理解《金刚经》,将如拨云见日,看到光明。

由于《金刚经》是佛门最上乘、不可思议之经典,佛多次强调此经的殊胜之处。譬如: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又如:“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意在说明,若能诚心持守此经,所得福德不可思议。

其实,上根和下根,利器和钝器都是相对而言的。这并非最重要的。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信”,也就是对此经生起无比的信心,完全相信,没有丝毫怀疑。

在此种状态下,纵然是下根钝器,很快也会变为上根利器,进而达到更高的层次。

古往今来,修持《金刚经》而有非凡感应者数不胜数。若能如法修持,时至必有感应。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华严经》当中所提十种佛身所指代佛类举例

佛教《华严经》当中所提十种佛身所指代佛类举例

在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中禅宗思想可谓是对于中国本土民俗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佛教宗派了。大家都知道其实佛也会有其类别存在,而在禅宗的著名经纶典著《严华经》之中,就依据众佛分工的不同而将众佛分为了十种佛...

禅茶的饮用习俗

禅茶的饮用习俗

禅茶历史悠久,因为博大精深的佛教历史,使得它的冲泡饮用方法也与一般的茶水不同。要经过礼佛、调息、煮水、侯汤、洗杯、烫壶、赏茶、投茶、冲水、润茶、泡茶、分茶、敬茶、闻香、观色、品茶、回味、谢茶这十八道...

释迦牟尼佛以前两次堕入地狱的经历

释迦牟尼佛以前两次堕入地狱的经历

首度行自他交换的佛陀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以前世,照样一个凡夫俗子的时刻,转生时曾经腐化到地狱。他在地狱里,和几个众生在一路,个中有一个叫做嘎马日巴的,狱卒把他们两个当做牛马一样奴役,要他们一路拖一辆异...

达真堪布:如何观察和对治自己的嫉妒心

达真堪布:如何观察和对治自己的嫉妒心

达真堪布:如何观察和对治自己的嫉妒心 如何观察和对治自己的嫉妒心? 别人修行有进步了,生活、工作、身体有好转了,你心里就开始不舒服了,这就叫嫉妒!你为什么不舒服?我们已经发愿了,要饶益众生,众生的...

如印度大师月乘菩萨所说,尊敬佛并不是弯身鞠躬或念些祈请文。尊敬佛的意思是在你内心深处,你拥有对佛的认知。


你必须拥有断除轮回的信心或知识,如何以正确的方向对待法,同时你圆满地活在你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品质中。如果你对这些有所觉知,那你是一个真实的佛法修持者。

  

我们大家每天念诵经文,看着佛像,购买和收藏佛像,把它们挂在窗口上,或挂在饭厅和厨房的墙上等等。为了什么?这不是佛陀博物院。有时它就只是装饰品,这实在是不好的。


我们应该只是有一尊小佛像,那就够了,并不一定要一个庞大的。佛像大小并没什么不同,我们必须要有知识和智慧才最重要。

  

一些宗教人士把佛教视为宗教,这是不正确的,佛陀不是这样想的。佛陀鼓励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圆满的觉悟。佛陀并不希望你成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


佛陀已经见到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障碍和迷惑,我们的功德品质不得展现。有时你很容易就说:“你是我的根本上师。”但一段时间过后,根本上师和弟子起冲突了,这不好。


弟子在背后说了太多,根本上师也说了太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师徒的因缘。只有当你实现或认清心的本性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你才可以称对方为“根本上师”。这在金刚乘的修持中很重要。

  

有时身为佛教行者,你把佛教当成是宗教,像是你尊敬佛陀为上帝一般。你相信你和佛陀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或距离。


你老觉得你是一个平凡的人,而诸佛菩萨是高高在上的圣者。你认为你就只需要得到加持。你享受美食、到处游荡、惹是生非,然后你要求加持。这是不正确的,在佛法修持中这是邪见。

  

你说:“我是佛教徒,是佛法修持者。我相信佛、法、僧。”但你真的认为你是一个真实的佛法修持者吗?你是以哪一点相信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佛法修持者吗?你没如此考虑就只说你是佛教徒。虽然你以“佛教”作为你的身份,但你遗失了“佛教”的含义。

  

不要再浪费生命,不要再虚度时光。我们每年都在一样的水平,一样的心态,一样的平凡,从未改变到。我们需要改变和进步。


佛陀已经很清楚地教导我们,但是佛陀无法除去我们身心的痛苦,我们必须除去自己的痛苦。我们已经听闻到这些法教,了解如何能够除去痛苦,是你自己要负责。

  

你总是说你没有智慧,得忙于生意、忙于家庭,诸如此类的借口,一方面你想要除去痛苦,另一方面又懒惰,你所想所为是不相符合的,我想佛陀都会疲厌。


诸佛菩萨为我们付出了如此之多,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而我们如此不认真地礼拜、念佛,甚至想自己是不是在受骗,其实我们是在欺骗自己。

  

如果你真的能建立起正见的认知,你的困难将相对减少。所有其余的问题如疾病、精神病和意外的负面情况来到我们身上,这是因为邪见,因为你没有坚固的正见。


如果你有正见,虽然问题和困难也许会来到你身上,但你能应付或处理。它们不能控制你,你可以控制及调整困难和问题。

  

要有正行,你必须有正修。要建立正修,你必须有正见。因此正见是:你所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碰到的任何东西,一切都是看起来的显现及生起。


就是如此,没有理由。有时东西就只是来了又去。如果我们缺乏这份认知,我们将会有问题。我们过于执着事物,把事物当成是俱生存在的。

  

修行并不是独自一人在森林里或偏远的地方。修行是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困难的状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是重要的,这比在山洞里独自修行要来得快。


在洞里,怎么知道你的修行进展得如何了?你说到目前为止没有生气,然后当你遇见不喜欢的人时,你就生气了。所以那是不实际的。

  

当高兴的时候,不忘上师;痛苦的时候,也知道上师在看护着我。总之,无论任何时候相信上师您都在身边,将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给上师,具备全然的信心尽舍一切。

佛陀不希望你成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

如印度大师月乘菩萨所说,尊敬佛并不是弯身鞠躬或念些祈请文。尊敬佛的意思是在你内心深处,你拥有对佛的认知。你必须拥有断除轮回的信心或知识,如何以正确的方向对待法,同时你圆满地活在你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品质...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七则·求法的妇人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七则·求法的妇人

第七则求法的妇人从前,有个聪明、善良的妇人,深信佛法,经常在家中做好斋饭,款待僧人,以便学习佛法。有一天,她又在家中做好斋饭,招待云游的行脚僧和附近寺庙中的僧侣来用斋。僧人们用完斋饭,对妇人说些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