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生而幸福快乐 死而平静无惧

生而幸福快乐死而平静无惧

文/释本性

宗教的使命,一是教会人们幸福快乐地活着,二是教会人们平静无惧地死去。

今天的社会,已经不缺如何挣钱、为官、搏名、拼利的奥妙,缺的是如何幸福快乐地生活与平静无惧地老死的奥秘。

在佛教,通向幸福快乐而生,平静无惧而死的路,在于心要内证、莫向外求。

如何心要内证、莫向外求?

佛教就此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禅定法、念佛法。

这里我要介绍的是——

①自恣与忏悔法:三人以上的僧团中成员,在僧团面前,进行自我批评,讲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思想、语言、行为上的错误,自我反省,自我清净,同时,也请僧团帮助自己反省、自己清净。这就是自恣。

自恣之后,要进行自我的忏悔,分析过错原因,总结过错教训,忏悔过错内容,生起惭愧心,生起后悔心,生起知错必改心。这就是忏悔法。

②宽恕与包容法:自恣与忏悔是对自己,但宽恕与包容,是对别人。当然,这对别人,最终还是对自己。既然自己也会犯错,允许自我批评,自我忏悔,那么,为什么要苛求别人不能犯错呢,为什么不允许别人自我批评自我忏悔呢。

如果,将心比心,将已比他,那么,就应包容他人,宽恕他人,就会包容他人,宽恕他人。

③感恩与祈祷法。有了自恣与忏悔的心与行动,有了宽恕与包容的心与行动后,我们就有了强烈的慈悲心和慈悲行。由此,就懂得感恩他人,为他人祈祷,就懂得感恩社会,为社会祈祷,就懂得感恩国家,为国家祈祷……

懂得自恣、忏悔、宽恕、包容、感恩、祈祷的众生,是止于至善、心无挂碍的众生,是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平静无惧地老死的众生。

而这,不正是人生要追求的一大目标与境界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法要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法要

布施法要「布施」这个名词,是从印度语「檀那」或「陀那」翻译过来的。檀那与陀那的意思,即为布施。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名为「布」,以人之忧为忧,戚人之苦为苦,人饥己饥,人困己困;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劝诫章总述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劝诫章总述

下面学习《感应篇·劝诫章》的最后一部分——从善恶之果而劝,原文是这样的:“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吉人,...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王神父的忏悔 下集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王神父的忏悔 下集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王神父的忏悔 下集 【弟子规看天下】 王神父的忏悔 下集 各位观众: 大家好!【弟子规看天下】这个节目非常教育人,【弟子规】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你看在应该十多年前...

如何正确许愿还愿

如何正确许愿还愿

许愿和还愿,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们事佛礼佛的一种方式。一般说来,佛教信徒有什么愿望,就到佛前祷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如:有求财的,有求子的,有求免灾的,有求保平安的。在祷告的时候,信...

放生因果:佛教名词之智慧_佛教的智慧是什么意思_佛教智慧的意思

放生因果:佛教名词之智慧_佛教的智慧是什么意思_佛教智慧的意思

佛教的智慧是什么意思?智慧,梵语般若,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佛教谓超越世俗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择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智慧,遇事就知道如何决断、选择。智慧能...

太上感应篇图说101:侵人所爱

太上感应篇图说101:侵人所爱

经文:侵人所爱。【原文】为人处世,谁无所欢;人侵我爱,至死不甘;终身怀恨,报复方安;我侵人爱,使尽奸贪;只图自快,不畏讥弹;王章莫逭,阴罪难宽。注:侵,夺也。世间万物,各有所主。人之所爱,而我用计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