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49 要正确领会三界惟心、万法惟识说

(49)要正确领会三界惟心、万法惟识说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这不是指心能创造万物,识能生产万物。而是指心能感应万物,识能映现万物。

心念能不能对事物发生作用,就看这心念是否能与那事物产生相应,是否有相通之处。

我们念佛能感应,是因为,我们与佛有相通之处,我们也有佛性。

我们念石头,石头不会与我们感应,或感应的少,是因为,石头没有与我们从本质上或现象上相通的东西。

因此,我们的祈求,能否灵验在于能否相应。

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能相应,只能善业与善业相应,恶业与恶业相应,善法与善法相应,恶法与恶法相应。

佛心之中,没有恶业,没有恶法,当你向佛祈求做恶事能成功时,就无法与佛相应,就不能如您之愿,而相反,佛心之中,只有善业、善法,你做善事,追求美好的愿望,就能与佛相应,获得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祈求佛陀,有时灵,有时不灵。

虽然,有时你祈求的也是善法,但却没有如愿,那是因为,恶法早就占据了你的心,它的份量超过了你心中的善业,你的善法之船被恶业载沉了。

这些道理,就告诉我们:心,不是万能的。心念,也无法完全改变万物。

不能把一切的期待都交给佛陀。

你的祈求能否与佛相应,能否如愿,还要看你的自身,看你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善业与佛相应,从而产生善法,从而让你随心所欲,如愿以偿。

当年,法眼文益经常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为此,罗汉桂琛就问他:你老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那么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答:在心内。桂琛问道:修行人,干吗要把一块石头安在心头。文益又答:在心外。桂琛又问道:在心外,那何来惟心惟识。文益无言以答。

可见,对惟识、惟心的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妙法莲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妙法莲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

雷电警逆妇

雷电警逆妇

雷电警逆妇 文/智行法师一个女人要是没有女德到了骑墙头骂四邻的地步,可算是十足的泼妇了,若在加上欺辱丈夫,虐待公婆,实在是女中败类了。西北张氏(真名实姓暂隐)即此辈人也,左邻右舍无人敢惹,稍有得罪,...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猫顺毛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猫顺毛

猫顺毛问:猫抓不住猎物时,马上整理自己身上的毛。为什么?各人的答案不同,还很有趣:猫爱干净,也有舔毛的习惯,所以整理仪容。捕猎时,猫毛因冲动竖起,既抓不住,便理顺之。这只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而已,没有...

《内经》论饮食养生

《内经》论饮食养生

“法于阴阳”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原则,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如此才能长寿。古人常说:“爱吃三分补。”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想吃什么就是机体需要什么,其原因在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pi)奈耶(ye)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she)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sh...

索达吉堪布:只有结婚生子才是安乐稳妥之路吗?

索达吉堪布:只有结婚生子才是安乐稳妥之路吗?

索达吉堪布:只有结婚生子才是安乐稳妥之路吗? 问:一般人都认为,不管是否事业有成,只有结婚生子才是安乐稳妥之路,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所在。是这样吗? 索达吉堪布答:城市里的人时常会对出家人提出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