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凝重与禅思的飞扬——读吴言生博士《禅宗思惟渊源》

韩焕忠

  禅宗与佛教经典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禅宗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禅宗研究中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近读吴言生师长教师所著《禅宗思惟渊源》(禅学三书之一,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9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渊源》)一书,颇受启发。

《渊源》从佛教经典对禅宗思惟的重大影响入手,其视角异常独特。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中外研究禅宗的著作大量涌现,个中不乏传世精品,但这些著作大都比较重视禅宗的教外别传,凸起禅宗爱崇自心自信,否定外在经教威望的自由、潇洒与奔放,对禅教之间的关系问题基本上未作深入、更没有作专题性的研究。殊不知,这种离开具体语境而夸大禅宗与佛教经典之间的对立的倾向无形中带来诸多的疑问:禅宗既然如斯剧烈的诃佛骂祖,非毁经教,那它还算不算佛教?假如真像某些著作所说的那样,禅宗不依经教文字,则其价值取向、思惟观念、组织轨制、活动形式等一切岂不成了空穴来风?为什么禅宗典籍不仅不是起码,反而于各宗中最为俊彦,多到汗牛充栋,难以翻检?历史上那些推尊经教的禅门大德,如圭峰宗密、永明延寿等,何以受到推重?如斯等等,诸多问题,均将难以解释。

《渊源》一书将禅宗思惟视作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素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等四个组成部分,吴师长教师分别就十部重要的佛教经典(《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和《涅槃经》)对禅宗思惟的影响进行了明确而详赡的分疏,令人信服地说清楚明了禅宗虽然自居于教外,但其思惟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着佛教经典方面的渊源。这些佛教经典不仅为禅宗思惟的产生供给了泉源活水,还为它的成长壮大并保持在佛教的轨道上运行供给着包管。也正因如斯,禅宗虽然诃佛骂祖,但仍然属于佛教;而当狂禅泛滥将要危及佛教的存在和成长时,一些禅门大德无不以经教相号召,作为保护禅宗正常成长的法宝。禅宗思惟虽不能真正地超越佛教经典的范围,但禅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解释,却有其独特之处。禅宗特别强调证悟,即对经教开示的事理不能执著于文字说话,而要融入到自己的修行实践及日用生活中去,并能为禅者所感触感染、体验、融会。恰是在这个意义上,禅宗自居教外,以示与那些只会鹦鹉学舌般讲说佛法的人有所差别。那些高明的禅师于佛法自受用之余,复又游戏于说话文字之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有关禅的体验和证悟方面的文字,成为一笔弥足名贵的思惟财富,展示着禅宗思惟在安顿心灵方面的重大意义。在这种活泼、自然、亲切的解释之中,禅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对佛教经典进行着选择、消化、吸引,并最终使这些经典中的佛教思惟摆脱了印度佛教的痕迹而具有了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是以,吴师长教师在说明禅宗思惟的经教依据和渊源之外,还对这种中国特有的佛教思惟进行充分的展示,使读者在知其所自之外,还对其内容具有了充分的懂得。假如说从禅宗思惟出发以搜求其经教渊源是溯流寻源的话,吴师长教师就佛教经典的深刻影响而畅谈禅宗思惟则可称得上是控源扼流;前者固然是雅人每有深致,常能给人一种不期于此相遇的惊喜, 而后者则如同猛将冲锋,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高高在上、浑浩流转、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的快感。

《渊源》在寻绎从佛教经典到禅宗思惟的思路中测验考试和建立了一种新的经典解释方法,使读者对此两个方面的熟悉和理解都能被提高和深化。禅宗文献中大量的语录和禅诗,固然是禅师们谈论自己禅修证悟的记录,但个中相当大的部分也可以看作禅师们就证悟的角度上对佛教经典所作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越积越多,形成了禅宗思惟体系,也形成了禅宗独特的解释经典方法。这种经典解释方法与教下诸宗对经典的解释是大不一样的。教下诸宗,如晒台,往往立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等五重玄义以商量经典的大义,用人缘、约教、本迹、观心等四个层次疏释经典的文句,旁征博引,融通经论,固然有周密、赡备、严谨的一面,但也有烦琐、呆板、缺乏灵活性的一面。禅语、禅诗大多是借题发挥,其解释经典虽然不能避免是断章取义,但又有着生动、灵活,充满生活情趣和文学意象等特点教下诸宗欲显一经之大义,有时用集解的形式,即将多种有关该经义理的文句解释收集一处,排列比较,以本宗概念折衷长短,评议高下, 分辨好坏。禅宗语录、禅诗解释经教者虽然繁多,但我阅读禅书、禅史,就区区所见而言,尚未有人集禅语、禅诗以解释经典。是以,吴师长教师《渊源》一书可视为集禅语、禅诗以解释佛教经典的开创性著作。 吴师长教师以经立章,于章端首先介绍该经大义及重点,这既具有以经释禅之感化,又具有以禅释经之意义;于下诸节目中就素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等诸项内容详谈经教对禅宗思惟的影响、禅宗对经教内容的创造性理解和诠释,其侧重似在以禅释经。经由过程对经教与禅宗思惟之间的这种回互解释、连环展示,既可避免禅语、禅诗解释经典时自然状态下的散漫、不成系统而使读者对《渊源》所列十部经论有一个系统、周全的懂得,又能纠正以往关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种过于浮泛的缺点熟悉,使读者对禅宗思惟及其渊源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熟悉。

《渊源》充分展示了古代禅者在佛法上的受用, 也表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惟的深刻融会。吴师长教师以禅宗诗歌为自己研究禅宗思惟的入手处。诗歌与论文不合,它没有论文那样界定严密的概念、范畴,没有论文那样周密、严谨、细致、雄辩的论证。这些禅诗的思惟渊源固然在于佛教经论,但它作为一种宗教体验的结晶和宗教情感的外在化表现形式,却具有直观、强烈、真切的特点,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意象和独特的生命感触感染,在鲜活泼动的感性说话中洒然呈露出古德的全部心坎世界。吴师长教师以其经久从事文学研究的深挚功力,并加上他所独有的敏锐的学术眼光与细腻的情感体验,领略着古德通玄峰顶的极致,以搏龙缚虎之手笔,捕捉着瞬目扬眉之际的禅机,将古德不能以说话文字相授受的地方形之于文字,将那些曹溪路上茵蕴流宕的思路诉之于笔端,在向读者展示古代禅者光风霁月般的心坎世界的同时,也泄漏着他一箭三关的人人作略。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欲望、燥动和焦灼的时代中,借助吴师长教师的手眼,在祥和静谧的古禅林中徜徉一番,即使不能见道入位,但也可以暂时休歇一下狂跳的心猿,骤驰的意马,受用一杯佛法清凉的甘露,松动一下名缰利索的捆扎。毫无疑问,吴师长教师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的精神生活供给了素材,开拓了空间,借用一句佛语来讲,确实是大有功德。

通读《渊源》一书,稍觉意犹未尽的地方是,作者未能对古代禅者将佛教经典思惟转化为禅宗诗意这一过程放到思惟史或人类心灵成长史的角度长进行宏观的概括和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中华文明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高超聪明。当然,这并不是吴师长教师写作《渊源》一书的义务,只是我们领略了他的大手笔之后,为其高明所震慑,总想获得更多、更大的精神享受而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法音集:虔施多福

佛教故事:法音集:虔施多福

虔施多福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一妇人,某日虔诚恳挚的奉施佛一钵饭,佛遂记其福德甚多。其夫在傍,听到佛的说话,心中顿起疑念,以为布施一饭岂能得福如是?时佛知其所念,即对他说:汝见过尼拘陀树否(此树生于印度...

用神通喝茶--学佛网

用神通喝茶--学佛网

麻谷等五位大德悟道后,行脚参方,以资增益。当不时天热口渴,麻谷等看见路旁有一婆婆卖茶,于是召唤道:“请来五杯茶!”婆婆问五位和尚:“大德何往?”麻谷等答道:“参善常识。”婆婆送上茶后,说:我这里茶要...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若问:《周易》六十四卦中,哪一卦最为重要?哪一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法师讲得不一样:有人说要念到一心不乱,...

索达吉堪布:假如修安忍,会不会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

索达吉堪布:假如修安忍,会不会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

索达吉堪布:假如修安忍,会不会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 问:常言说“人善被人欺”,假如自己修安忍,会不会招人讥笑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 索达吉堪布:修习忍辱,不应以别人的讥笑蔑视而舍弃,而应明了...

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 唤醒前世的记忆是好是坏

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 唤醒前世的记忆是好是坏

传说喝了孟婆汤就能够把前世的记忆消除了,而如果没喝就会带着前世的记忆来到这世,而通常转世的时候都会让你把前世记忆给消除的,为什么说不能唤醒前世记忆,唤醒前世的记忆是好是坏。为什么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