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面对亲人去世怎么释怀,并过好自己的一生?

问题:

我17岁时,爷爷患癌晚期。有一天上学,我跟爷爷告别,爸爸一路送我一路哭。后来爷爷走了,整个家族都崩溃了,我也一直很痛苦。对去世的家人如何释怀,并过好自己的一生?

如孝法师: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生死是一个生命的话题。在生死的背后,更大的问题是对生死的不理解、不明白。如果想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修行。表面上看,亲人的去世好像是一个生命离开了,但从真理的角度来看,生命是一体的。这既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死,如果我们用情绪去思考的时候,就会走入死胡同。从客观的真理来看,它需要用智慧来解开理解生命,真正地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每一个生命都很不堪,很脆弱,很弱小。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回避的事实,大多数人或硬着头皮勉强接受,或抱以欺骗自己的心态。所以心给了我们一个问号,谁来回答?这恰恰是我们这一生对生命的抉择,我们决定怎么办?当我们决定怎么办的时候,通常是还有机会怎么办,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因此人生要抓大问题,这才是清醒的人。

我们对生命有真实的感受,这是人类的良知与善根。真正的善是不放弃对生命的思考,这是最大的善。对于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说,我们最大的需求是对生死的了解,因为生死真的太苦了。

抛开生死的话题,生命的真相本来就是苦,佛陀将它浓缩成苦集灭道之法。佛陀说苦是为了帮助人类了苦,苦的原因来源于惑和业,了苦要在惑和业上下功夫,解决惑和业的过程就是修行。

从人生的实践来说,佛陀取得了这方面的超越。佛陀是一位有经验又有实践的导师,他关怀每个人的生命,给予人类唯一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从生命的忧愁悲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中得到生命的真理,解决生命所有的问题。整个人类都有类似的困惑和考验,这大于一切。出于对生命的思考,佛陀为所有人做足备份,远远等待着人类去开发。

《楞严经》云: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要想止自己的饿,自己吃才有用。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有正确的认知并取得成就,同时让所有人都正视自己的生命,不回避死亡,这就是一种成熟。死亡虽然是一个很不堪的话题,但是一个人的成熟恰恰从面对最真实的死亡开始。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释怀,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来应对,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我们修行发出离心、菩提心,是解决生死问题和分享生命成果的过程。这是对人类生命最神圣、最美好的回应,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关怀。这条路可能会曲折,但是只要它有意义,曲折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一个人有这种发现非常了不起,他在为所有人解决最大的困惑和伤害,所以他的生命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孝法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得到暇满的人身就一定能解脱吗?

达真堪布:得到暇满的人身就一定能解脱吗?

达真堪布:得到暇满的人身就一定能解脱吗? 得到暇满的人身就一定能解脱吗? 达真堪布解答:“暇满难得”是说解脱的机会难得。你能懂得暇满难得,就能真正修行了。有暇满的人身才有解脱的机会,没有暇满的人...

星云大师:忘却生死

星云大师:忘却生死

忘却生死一九六九年,佛光山举办第一届大专佛学夏令营时,有一位活泼美丽的少女跑到我面前,「师父!爸爸妈妈叫我来问候您!」我一看,觉得十分面善,一时也想不起是谁家的女儿。「我是中兴医院院长赵寰村的女儿,...

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问: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答: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

按生辰八字择吉日 是国人一贯的习俗 源于3000多年前

按生辰八字择吉日 是国人一贯的习俗 源于3000多年前

按生辰八字择吉日,这是中国人们一贯的习俗,这种习俗源自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应该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百家争鸣。当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纷呈,各诸侯格局的社会环境...

菩萨行证:第十七课、现代菩萨的性格

菩萨行证:第十七课、现代菩萨的性格

第十七课现代菩萨的性格菩萨者,即发心利益社会大众的人,经云:「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此即菩萨慈心悲愿的表现。因此,想学佛,须先具备菩萨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学佛道,先结人缘。肯发心与人结缘的人,...

三论宗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是为缘何

三论宗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是为缘何

三论宗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其中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本土发展起源的第一个宗派,对于后来佛教宗派百花齐放的形态有着非常不同一般的意义。但是三论宗却没有像其他的汉传佛教一般经历住历史长河的洗礼,在漫长岁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