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面对亲人去世怎么释怀,并过好自己的一生?

问题:

我17岁时,爷爷患癌晚期。有一天上学,我跟爷爷告别,爸爸一路送我一路哭。后来爷爷走了,整个家族都崩溃了,我也一直很痛苦。对去世的家人如何释怀,并过好自己的一生?

如孝法师: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生死是一个生命的话题。在生死的背后,更大的问题是对生死的不理解、不明白。如果想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修行。表面上看,亲人的去世好像是一个生命离开了,但从真理的角度来看,生命是一体的。这既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死,如果我们用情绪去思考的时候,就会走入死胡同。从客观的真理来看,它需要用智慧来解开理解生命,真正地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每一个生命都很不堪,很脆弱,很弱小。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回避的事实,大多数人或硬着头皮勉强接受,或抱以欺骗自己的心态。所以心给了我们一个问号,谁来回答?这恰恰是我们这一生对生命的抉择,我们决定怎么办?当我们决定怎么办的时候,通常是还有机会怎么办,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因此人生要抓大问题,这才是清醒的人。

我们对生命有真实的感受,这是人类的良知与善根。真正的善是不放弃对生命的思考,这是最大的善。对于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说,我们最大的需求是对生死的了解,因为生死真的太苦了。

抛开生死的话题,生命的真相本来就是苦,佛陀将它浓缩成苦集灭道之法。佛陀说苦是为了帮助人类了苦,苦的原因来源于惑和业,了苦要在惑和业上下功夫,解决惑和业的过程就是修行。

从人生的实践来说,佛陀取得了这方面的超越。佛陀是一位有经验又有实践的导师,他关怀每个人的生命,给予人类唯一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从生命的忧愁悲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中得到生命的真理,解决生命所有的问题。整个人类都有类似的困惑和考验,这大于一切。出于对生命的思考,佛陀为所有人做足备份,远远等待着人类去开发。

《楞严经》云: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要想止自己的饿,自己吃才有用。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有正确的认知并取得成就,同时让所有人都正视自己的生命,不回避死亡,这就是一种成熟。死亡虽然是一个很不堪的话题,但是一个人的成熟恰恰从面对最真实的死亡开始。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释怀,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来应对,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我们修行发出离心、菩提心,是解决生死问题和分享生命成果的过程。这是对人类生命最神圣、最美好的回应,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关怀。这条路可能会曲折,但是只要它有意义,曲折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一个人有这种发现非常了不起,他在为所有人解决最大的困惑和伤害,所以他的生命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孝法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十二、受三皈依的感化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十二、受三皈依的感化

三下 十二 受三皈依的感化从前,韩国有个小孩子,每天听妈妈在佛前念三皈依,久而久之他也学会念了;一天,他问妈妈:念三皈依有什么好处? 妈妈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做坏事,学做好人。这个小孩子从...

风月场所之恐怖:浅论嫖妓的危害和戒除

风月场所之恐怖:浅论嫖妓的危害和戒除

风月场所之恐怖:浅论嫖妓的危害和戒除 编者按嫖妓这件事会上瘾,就像吸毒一样,有了第一次,会有第二次!智者千万莫为!!在《心灵家园》网站读了很多因一时把握不住去召妓而不幸得上性病的网友的帖子后,我被...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第四章 后语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第四章 后语

第四章 后语佛教依业而有的轮回说,有它的事实与理论的根据,不是任何人所能否定得了的,因为吾人的生命生存,并不只在这短短一期生命,依于业力的支持,无始无终的相续,如长江大河那样的延续不息!所以有情的生...

浮生若茶 经受生命的沉浮

浮生若茶 经受生命的沉浮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僧人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逆子出家

逆子出家

逆子出家佛法微细清净,众生若以散乱心及轻慢心来求道,便如同一只装满了泥砂的杯子,想要再盛装清水是不可能的。佛陀时代,有一独生子从小备受父母的疼爱。父母竭尽心力培育他,并且让他跟随良师益友学习,一心希...

因为吵架而分手该如何挽回死心的她?

因为吵架而分手该如何挽回死心的她?

在一段感情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应该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和分歧了。在一般的情况下,两个人一旦出现出现分歧,最后都会演变成剧烈的争吵,在这个时候,双方互相伤害,说出来的话都是对双方的感情一种伤害。不停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