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如法的供佛规矩,不可不知

供养三宝要有规矩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食物在没献给佛僧的时候,勿得先食。

所以在家人在庙上吃东西,必须要等到供过佛,出家人也来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还没吃之前,你先吃,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养三宝,都是要这样。

所以在庙上,或佛堂,你无论做什么东西,都要先供佛。尤其在佛的诞辰,先要做点好的斋菜来供佛,供完佛之后,人才可以吃。

供佛在中国来讲,有的用三碗饭菜,摆在佛前正中间,要摆得正正当当,齐齐整整,很好看的;不是随便摆在一边,马马虎虎的。不但饭菜是这样,供水果也是。

佛前摆供的地方,任何东西都不能放,这表示恭敬。你若随便放东西,那就表示不恭敬佛。

为什么?

譬如在一个人面前,你放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也会不高兴的。要是这个人是不修边幅,马马虎虎的,像猪狗那班人,那就无所谓。要是一个干净整齐的人,你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他面前,他会不高兴的。

尤其佛是一个最清净的人,所以你要是在佛前放得乱七八糟的,那是不对的。佛前只可以摆供佛的供果或供菜,其余的东西都不能摆。

除了用三碗饭菜供佛,又有的是用五碗,也有的用七碗,或用九碗,也有的用很多很多的。

尤其是斋天的时候,在佛前几张台桌都给摆满了,完全用斋菜来供佛,一碗又一碗地摆得整整齐齐。不是用一个大大的东西随便摆在桌上,或者买了饼干就那么放着,也不打开;这不是供佛,这等于是在污辱佛一样。

在佛前供东西,必须把它打开;不是用纸包着放在那儿就算了!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知道的。

你在佛前供东西,要是不打开,就往那儿一摆,那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你就是给人吃东西,你也不能就这么一摆说:“你吃吧!”人家也不会吃的。中国有个“君子不食嗟来食”的典故,好像要饭的人,当你给他饭时,又不屑地喊道:“喂!你吃吧!”他不会来吃的,这叫“不食嗟来食”,何况供佛呢?摆在那儿也不打开。

我看见很多次,不过我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来讲这些问题。现在佛法传到西方来,表面的仪式一定要知道。

上供的碗一定要摆得正正当当,不能乱摆的,供果、花瓶,也都要摆得正当。好像花瓶,你摆得不对称,该摆在这个地方,而你摆在那个地方,这就不好看,就偏坠了。

一切事都要有规矩的,有人说这么多的规矩,怎么搞得定呢?搞不定,那你就不要修行。修行,就是处处都要如法,处处都要循规蹈矩。

说到奉献要恭恭敬敬地,记得去年有一次传供,大家跪在那里,拿着东西供佛,斋菜装在盘里或碗里,我交给你,你交给我,这么轮着,最后都把这些供品放在佛前。

在庙上,传供的时候,大家都很慎重地用很多斋菜来供佛,有几十百种的供品,都是不一样的,这好多种的供品装在四方盘里,让大家互相传供。

有的用念珠来供佛,

有的用衣服来供佛,

什么都可以供佛的。

但都必须是新的,都是好的;不可以拿不要的东西、烂的东西、坏的东西来供佛。

好像某某人买了一些香菜,来供养三宝,却先把一些嫩的、好的,自己先留起来,而把一些老的,咬不动的,拿来供养我,表示他供养了,其实这完全没有功德的。

所以说奉献佛僧,你要精勤、很注意、很小心地做这些斋菜。

我平常也没有时间来讲这些供佛的规矩,所以马马虎虎的,就看看你们自己究竟是愚痴,还是智慧

若有智慧的人,这是不需要教的;我从来没有人来教,但我一看就知道。愚痴的人,即使你教他,他也不记得。

所以一切事、一切时、一切处,都表现出这个人有没有智慧。

恭录自【经典开示选辑(三)地狱不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实相念佛”——蕅益大师

“实相念佛”——蕅益大师

逆来顺受,2009(出自蕅益大师选录《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非心非相门者。婆沙论明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相佛,得上势力。不著色法二身...

问佛--同性能否相爱?

问佛--同性能否相爱?

心向佛,便有了佛。有了佛,便能与他对话。我是个虔诚的人,问佛:“请告诉我可以同性相爱吗?”佛语:“为什么不可以?”我问:“但世人不认为这样啊。”佛语:“世人?”我疑惑了:“是啊!怎么了”“那是世人根...

达真堪布:在网络上受戒能得戒体吗

达真堪布:在网络上受戒能得戒体吗

达真堪布:在网络上受戒能得戒体吗问:在网络共修讲堂里受八关斋戒能得到戒体吗?达真堪布答:受戒主要是要得到戒体。小乘佛法里所谓的戒体是一些细微物质的综合。但是大乘佛法里不承认这个,大乘佛法里所谓的戒体...

你知道这位高僧吗?果断不拜当朝皇帝

你知道这位高僧吗?果断不拜当朝皇帝

清王朝开国皇帝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位的时刻,恰是大清铁骑南下,扫荡其他各类反抗势力,建立起稳固的大清政权的时刻。这时刻,清军扫南闯北,所向无敌,普天之下,率士之滨,人们纷纷归顺新生的大清政权,不说是对...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了凡四训袁了凡居士著第三篇 积善之方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杨...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禅僧们所传达的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禅僧们所传达的

禅僧们所传达的据说是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带来了对今天的日本民族来说一天也离不开的绿茶种子。传授了酱油制法的是镰仓末期的法灯国师,酱油产地播州龙野市每年要祭祀元祖法灯国师。国师也是传承了今天堪称纯日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