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妙法师:学佛应如何寻找善知识?

请问法师,学佛应如何寻找善知识?

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世亲菩萨以及宗喀巴大师都宣说了善知识的法相。

末法时期,具有全面功德的善知识较少,但最主要归纳为三点:

1、戒律清净,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2、精通三乘或显密教法。

3、对众生具有慈悲心。

学佛首先要寻求善知识。可以先向他周围的人打听是否言教一致,在初步了解以后,再慢慢观察是否是心目中的善知识,在观察之中学习。

依止善知识是要向其学习佛法,而不是交世间的朋友。世间的标准尚且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何况是出世间、离欲的高贵佛法的持有者?对方对你再好,如果无法教授你佛法,都不是你依止的对象。

如果暂时实在遇不到,可以跟一些公认的真正具利益众生心的善知识学习,依教奉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是三世诸佛所赞叹事,这就是最好的依止善知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雪漠: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

雪漠: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

雪漠: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一)时间:2010/11/28地点:四川成都蜀兰大酒店五楼阳光厅 一、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今天,我重点介绍...

素食纵论

素食纵论

在寺庙中生活的僧人,为了养生、强体,他们遵照戒律的规定,自制了许多独具特色又利于健康的饮食。湖北黄梅五祖寺的白莲汤,具有养心益肾、补脾健胃的功效。浙江杭州灵隐寺的佛茶,香味浓郁,可以清心,可以养气,...

宣化上人:诵持〈楞严咒〉,生生世世不生恶处

宣化上人:诵持〈楞严咒〉,生生世世不生恶处

诵持〈楞严咒〉,  生生世世不生恶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从第一劫...

印光大师 幽冥钦赞

印光大师 幽冥钦赞

印光大师在灵岩寺圆寂。大师往生的瑞相,有护持大师闭关的侍者写了一篇《示疾记》可以知道,而且海内国中四众,不论出家众或在家众的大德,也都纷纷作了不少诗赋文章传记赞文,来赞叹表扬大师的风范。我不会写文章...

  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九法界众生以心体不能离念,你要想不起念头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强压到你不起任何念头了,那个“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并不是真空,并不是真空妙有,并不是真正的空性智慧,而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我们的意识是很有力量的,它也是很狡猾的,你不是老是说空吗?它就造一个假空来骗你,只要你用知识的话,你都不能真正地契入。

  其实我们修行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自己起念头,只要不执著就好了。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谁能够障碍我们?谁能够局限我们?自己的念头局限自己。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不要被自己的念头困住。而不是去试图消除它,那样是很笨的办法。你希望大声念佛、大声念经,希望妄念不要起来,把它压下去、把它消除,这不是最好的方法。你只要不被它捆住就好了,不要去尝试消除它,你尝试消除它,那个念头还是意识心、还是凡夫的妄心,那你修行就错了,犹如缘木求鱼,转求转远。

  所以修行的方法不能错,因地不能错。《首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上你用妄心来修,用第六意识心来修,你不知道用真心来修,你修不成,犹如煮沙而欲其成饭,那是不可能,这个沙子你要到锅里面煮上一万年,它还是沙子,不可能成为米饭,要用真心来修。所以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不要运用记忆和解读,而要运用觉照和欣赏。

  修行人就是觉照和欣赏,在一切环境之中都很自在、都很快乐,他用现观的智慧。任何东西他都能欣赏他,为什么?他都能产生智慧,因为活的事物,遇到活的生命,当然因缘成熟就生智慧。而且如果我们是用知识,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片段,这朵花形成,它由无穷无尽的因缘才能形成,你只是看到植物学这么一点,好像大海里的一滴知识,那其他广大的知识你都不知道了,你被它捆住了,所以这就是局限性,这就是画地为牢,这就是你被自己的念头、被自己的知识绑住、困死了。

  所以要超越自己的念头,不要被它绑住,但是不要害怕它,不要放纵它,放纵它是生死凡夫,压抑它也不是究竟之道,而只是觉照它,一觉照,你用真心去觉照它,它就转为智慧。正如禅师所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落在哪里?好雪片片是念头,不断地起来,你只要觉照,它就全部归到真如性海里面去了。

------摘自大愿法'师《不执著的智慧》

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

  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九法界众生以心体不能离念,你要想不起念头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强压到你不起任何念头了,那个“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水别再来了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水别再来了

愚痴从前有个人,赶了很远的路,又累又渴,正好看见一个木桶中有清亮净洁的流水,便俯身大喝特喝。等到他喝够了,便拱手对木桶说:「我已经喝够了,水不要再来了。」虽然他说了这一番话,水当然还是照流如故。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