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点化印度高僧取回珍贵佛经

  

  文 殊 菩 萨

  文 / 一心

  在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佛陀波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佛陀波利,汉译为觉护,为北印度罽宾国的高僧。

  作为罽宾国高僧,佛陀波利早就听说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在中国。加之他喜欢“遍观灵迹”,于是不远外里,一路北上、东进、南下,再北上,穿过广袤的沙漠,沿着丝绸之路参访清凉山,也就是今天山西的五台山

  怀着对文殊菩萨的虔敬之情,佛陀波利长途跋涉,终于在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抵达五台。从五台县城出发,翻过阁子岭,过茹湖盆地,还未到台怀镇,他就被五台山的神圣环境所摄受,于是虔诚礼拜、悲泣雨泪,希望能见到文殊菩萨。遗憾的是,文殊菩萨并没有出现在他眼前,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他愈发虔诚,顶礼朝拜。放眼远望,只见见林木参天,花草茂盛,山峦叠嶂。他一边朝拜一边想:“自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来,许多神圣都不再出现,只有大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度化众生,今天,我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来到了文殊菩萨道场,但是直到现在依然不能一睹圣容,真是太遗憾了。”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持续念诵文殊心咒,希望见到文殊菩萨,并得到文殊菩萨的点化。

  据《宋高僧传》记载,突然,佛陀波利看到山前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他本以为是当地山民。不想这位老人健步如飞,向他走来。走到近前,竟然用梵语问他:“我知你心系佛法,来访胜迹,想要见到文殊菩萨。路途遥远,你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是,你知道吗?汉地的众生,造的罪业多,即使是出家人,犯戒的也不少,在印度,有一部可以消灭众生罪业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部经很重要,你带来了吗?”

  在异国他乡碰到会说梵语的老人,让佛陀波利颇为惊奇。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带来,于是回答说:“我心甘情愿吃尽苦头,来到这里就是想见菩萨一面,并无他想,所以并未携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取 经

  老人说:“这么重要的一部经,你都没有带来,怎么能见到文殊菩萨?即使见到,你也或许未必能认识。”佛陀波利无言以对,老人说:“你还是先回印度吧,带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再回来。汉地的人需要这部经,取回来以后大力弘扬。等你取经回来,到时定能亲见文殊。”

  佛陀波利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跪地便拜。等他抬起头来,老人已经隐而不现。他觉得这就是文殊菩萨在点化他。佛陀波利悲欣交集,倍加虔诚,立即转身回去取经。

  这一往返又是7年。按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言的记载,永淳二年(683年),他带着这部佛经抵达京城长安,拜见了唐高宗,希望能够借助皇权的力量翻译此经。听了他的见闻以后,高宗十分钦仰,但是他更加重视此经,于是命杜行顗和地婆诃罗在皇宫内共译该经。译完以后,高宗赐给佛陀波利30匹绸子,拟将经文收藏在内廷供奉。

  得知这一消息,佛陀波利面见皇上,深情的说:“贫僧重返天竺,取回此经,就是为了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看到此经,救度众生。陛下可否把经文颁行天下,广为流布?”唐高宗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但是留下了汉文本,仅将梵文原本还给他。

  佛陀波利欣喜万分,出宫后,他在西明寺和精通梵语的顺贞法师重译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随后,他就带着该经的梵文本,到达五台山金刚窟,不再复出。后人在金刚窟建了佛陀波利塔,而在佛陀波利遇到老人的地方,还建了尊胜寺。如今,寺塔皆存。后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广为流布。

 

点我:

相关文章

对“手淫适度无害论”的彻底驳斥

对“手淫适度无害论”的彻底驳斥

近年来随着电脑与网络的普及,网络色情已成泛滥趋势,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色情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手淫恶习之中。而“手淫无害论”与“手淫适度无害论”这些错误观点...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是否需要尽量放弃世间的人际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是否需要尽量放弃世间的人际

问:学佛后,是否需要尽量放弃世间的人际关系和感情?  索达吉堪布:为了受持清净的戒律,该放时也应该放下。但所有人情是不是都要放弃呢?作为修行人,这是不一定的。否则...

海涛法师:下定决心改造命运,当下就从心开始

海涛法师:下定决心改造命运,当下就从心开始

人们常在面临生命的失落与困境,或已邻近生死的悬崖边缘时,才会感觉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就在每个当下。不必等到面临生死的关键时刻,才开始懂得珍惜;积极运用生命的光...

净空法师:这是最傻瓜人干的事情,苦不堪言!

净空法师:这是最傻瓜人干的事情,苦不堪言!

      我就劝你,决定不可以自杀,自杀之后麻烦可就大了。诸位要晓得:自杀是罪业,不是解脱。如果自杀可以解脱,释迦牟尼佛何必出世...

济群法师:皈依三宝——真的一个都不能少

济群法师:皈依三宝——真的一个都不能少

皈依三宝——真的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信仰而...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65、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65、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65、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山王,他有次率领军队前往森林中打猎。在树荫下休息时,从北方来的商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