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点化印度高僧取回珍贵佛经

  

  文 殊 菩 萨

  文 / 一心

  在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佛陀波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佛陀波利,汉译为觉护,为北印度罽宾国的高僧。

  作为罽宾国高僧,佛陀波利早就听说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在中国。加之他喜欢“遍观灵迹”,于是不远外里,一路北上、东进、南下,再北上,穿过广袤的沙漠,沿着丝绸之路参访清凉山,也就是今天山西的五台山

  怀着对文殊菩萨的虔敬之情,佛陀波利长途跋涉,终于在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抵达五台。从五台县城出发,翻过阁子岭,过茹湖盆地,还未到台怀镇,他就被五台山的神圣环境所摄受,于是虔诚礼拜、悲泣雨泪,希望能见到文殊菩萨。遗憾的是,文殊菩萨并没有出现在他眼前,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他愈发虔诚,顶礼朝拜。放眼远望,只见见林木参天,花草茂盛,山峦叠嶂。他一边朝拜一边想:“自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来,许多神圣都不再出现,只有大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度化众生,今天,我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来到了文殊菩萨道场,但是直到现在依然不能一睹圣容,真是太遗憾了。”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持续念诵文殊心咒,希望见到文殊菩萨,并得到文殊菩萨的点化。

  据《宋高僧传》记载,突然,佛陀波利看到山前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他本以为是当地山民。不想这位老人健步如飞,向他走来。走到近前,竟然用梵语问他:“我知你心系佛法,来访胜迹,想要见到文殊菩萨。路途遥远,你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是,你知道吗?汉地的众生,造的罪业多,即使是出家人,犯戒的也不少,在印度,有一部可以消灭众生罪业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部经很重要,你带来了吗?”

  在异国他乡碰到会说梵语的老人,让佛陀波利颇为惊奇。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带来,于是回答说:“我心甘情愿吃尽苦头,来到这里就是想见菩萨一面,并无他想,所以并未携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取 经

  老人说:“这么重要的一部经,你都没有带来,怎么能见到文殊菩萨?即使见到,你也或许未必能认识。”佛陀波利无言以对,老人说:“你还是先回印度吧,带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再回来。汉地的人需要这部经,取回来以后大力弘扬。等你取经回来,到时定能亲见文殊。”

  佛陀波利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跪地便拜。等他抬起头来,老人已经隐而不现。他觉得这就是文殊菩萨在点化他。佛陀波利悲欣交集,倍加虔诚,立即转身回去取经。

  这一往返又是7年。按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言的记载,永淳二年(683年),他带着这部佛经抵达京城长安,拜见了唐高宗,希望能够借助皇权的力量翻译此经。听了他的见闻以后,高宗十分钦仰,但是他更加重视此经,于是命杜行顗和地婆诃罗在皇宫内共译该经。译完以后,高宗赐给佛陀波利30匹绸子,拟将经文收藏在内廷供奉。

  得知这一消息,佛陀波利面见皇上,深情的说:“贫僧重返天竺,取回此经,就是为了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看到此经,救度众生。陛下可否把经文颁行天下,广为流布?”唐高宗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但是留下了汉文本,仅将梵文原本还给他。

  佛陀波利欣喜万分,出宫后,他在西明寺和精通梵语的顺贞法师重译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随后,他就带着该经的梵文本,到达五台山金刚窟,不再复出。后人在金刚窟建了佛陀波利塔,而在佛陀波利遇到老人的地方,还建了尊胜寺。如今,寺塔皆存。后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广为流布。

 

点我:

相关文章

有这几种皮肤病的必看:两千年前佛陀开的方子

有这几种皮肤病的必看:两千年前佛陀开的方子

皮肤病是最常见、也最让人难受的病苦之一,如麻风、疥疮、真菌病、皮肤细菌感染等。轻则导致瘙痒,溃烂,面目前非,重则危及生命。从科学的角度去看,皮肤病是受体质、环境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但问题是,是什...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间的欲念有善恶两种,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开世间的一切;若起恶念则人生方向就会偏差,因此产生了烦恼。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小镇说法,有位富翁也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佛陀宣说人生...

护法论--张商英

护法论--张商英

护法论   重刻护法论题辞   苏州开元住持焕翁禅师端文。不远千里而来请曰。吾宗有护法论。凡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五言。宋观文殿大学士。丞相张商英所撰。其弘宗扶教之意。至矣尽矣。昔者闽僧慧钦。尝刻诸梓。翰林...

百业经 父  亲--堪布索达吉

百业经 父 亲--堪布索达吉

父 亲 ——累世佛子 今证圣果 一时,佛在王舍城,有一施主富如多闻天子,长大娶妻共享生活,其妻怀孕九个月后,生了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身色金黄,头如宝伞等种种妙相,夫妇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贺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三--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三--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三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三依主者夫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穷源莫二执迹多端一身多身经论异说。   第三依主者疏文分五一总彰大意二今说...

华严经   卷一--实叉难陀

华严经 卷一--实叉难陀

《华严经》(80卷)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唐]武则天 制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