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主要是什么?

达真堪布: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主要是什么?

不恼害众生是持戒,这若是在外境上修,在外境上达到圆满,那肯定是要把这些鱼、龟、牛、羊等可怜的受苦众生都迁移到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在世上再也没有一个受害者,再也没有一个受难者,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谁也做不到。这样就有很大的过患:往昔诸佛的持戒波罗蜜肯定也没有达到圆满,因为现在这个世上还有很多受害者、受难者,很多可怜、愚笨的众生还在受到伤害,还在受难。而教证、理证都能说明,往昔的诸佛已经断证功德圆满,包括持戒波罗蜜达到了最圆满的境界。因此这个观点违背了事实,也违背了教证、理证,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不如法的。

所以,要靠心才能圆满持戒波罗蜜。心里清净,不恼害众生,断除对一切众生的害心,对人、非人等一切众生都没有害心,这叫持戒波罗蜜。若要圆满持戒波罗蜜,主要是心里面清净。若是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清净,尤其是意之门能保持清净,持戒波罗蜜也就圆满了。身和语的主宰是心,若心清净的话,身和语也清净;若心不清净,身和语也是不清净的。心主宰身和语,身和语是心的奴隶,也可以说是意在引导身和语。若是心清净,身和语也是清净的;若是心善,身和语也是善的。所以,如果心善、心清净了,持戒波罗蜜也就圆满了。

心要清净,也是要靠智慧的。若是没有空性智慧,心不可能清净。持戒波罗蜜必须有智慧的摄持,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只是持戒,不是波罗蜜。有无我或空性智慧的摄持,心地才清净,这样持戒波罗蜜也圆满,这种境界、状态也叫持戒波罗蜜。

圆满持戒波罗蜜也要靠心。不恼害众生,这很难做到,有时虽然你没有去伤害他们,但是很多的时候对方把你作为对境而生起嗔恨心、造业;而且我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无意中都会伤害很多众生。我们要尽量不恼害众生,但是在无意中、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恼害了众生,那也没办法。

佛在世时进过,学佛人、沙门决不允许恼害众生。当时大家都很重视佛讲的这个话,都很注意。有一次,一个僧人要打扫浴室,但是不敢打扫,就去问佛陀,若是打扫,肯定会伤害很多众生;若是不打扫,也不行。到底是打扫,还是不打扫?佛回答:“我们不是杀害众生,而是去打扫浴室。”可见,这都是可以做的,但是要特别注意,要小心谨慎,不能恼害众生。

如果在无意当中、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恼害了众生或是杀害了众生,也没有办法。

若是这样的话,我们的持戒波罗蜜是不是就不能圆满了?我们是不是杀生了,犯戒了?不是的。若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恼害了众生,在无意中杀害了众生,这是不会犯戒的,不会有什么罪过。我们也是要生存在世界上,必须要行住坐卧,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恼害一些众生;此外,因众生自己的业力所导致,即使我们不去恼害众生,但很多众生都会把我们作为对境而造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持戒波罗蜜不是只在外境上修,也不是在外境上要达到圆满,主要是要修这个心,心里面清净了,行为就清净了,一切都清净了。要圆满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也是要靠心态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六集) 尊敬的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解《无量寿经》的经文,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二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法会圣众第一》。一...

鲜香菇和干香菇的区别

鲜香菇和干香菇的区别

  1、干香菇水分含量少、味道较浓、香味独特,但是口感比较粗糙;鲜香菇口感嫩滑、肉质细腻。2、干香菇会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味道,主要来自其中所含有的蘑菇香精和鸟苷酸两种成分。尤其是鸟苷酸,它的鲜味强度是...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十九节 乘船失钵喻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十九节 乘船失钵喻

第十九节 乘船失钵喻昔有有乘船渡海,失一银钵,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钵。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钵,今欲觅取。...

养肾,五黑食物不可少

养肾,五黑食物不可少

虽说大家向往皮肤越白越好,吃的食物越黑越健康。对于黑色食物的好处,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祖国的传统中医学,把不同颜色的食物或药物归属于人体的五脏:红色入心,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所以...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七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七讲

药师经讲解 第七讲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着昨天的经文讲,还是重复一个简单的祈请,祈请也是放下自己的自尊!每天祈请佛,这样的话才能和佛相应。嗡啊吽祈请娑婆教主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祈请东方教主南无药师琉璃光...

内心和外表的清洁

内心和外表的清洁

内心和外表的清洁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