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主要是什么?

达真堪布: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主要是什么?

不恼害众生是持戒,这若是在外境上修,在外境上达到圆满,那肯定是要把这些鱼、龟、牛、羊等可怜的受苦众生都迁移到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在世上再也没有一个受害者,再也没有一个受难者,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谁也做不到。这样就有很大的过患:往昔诸佛的持戒波罗蜜肯定也没有达到圆满,因为现在这个世上还有很多受害者、受难者,很多可怜、愚笨的众生还在受到伤害,还在受难。而教证、理证都能说明,往昔的诸佛已经断证功德圆满,包括持戒波罗蜜达到了最圆满的境界。因此这个观点违背了事实,也违背了教证、理证,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不如法的。

所以,要靠心才能圆满持戒波罗蜜。心里清净,不恼害众生,断除对一切众生的害心,对人、非人等一切众生都没有害心,这叫持戒波罗蜜。若要圆满持戒波罗蜜,主要是心里面清净。若是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清净,尤其是意之门能保持清净,持戒波罗蜜也就圆满了。身和语的主宰是心,若心清净的话,身和语也清净;若心不清净,身和语也是不清净的。心主宰身和语,身和语是心的奴隶,也可以说是意在引导身和语。若是心清净,身和语也是清净的;若是心善,身和语也是善的。所以,如果心善、心清净了,持戒波罗蜜也就圆满了。

心要清净,也是要靠智慧的。若是没有空性智慧,心不可能清净。持戒波罗蜜必须有智慧的摄持,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只是持戒,不是波罗蜜。有无我或空性智慧的摄持,心地才清净,这样持戒波罗蜜也圆满,这种境界、状态也叫持戒波罗蜜。

圆满持戒波罗蜜也要靠心。不恼害众生,这很难做到,有时虽然你没有去伤害他们,但是很多的时候对方把你作为对境而生起嗔恨心、造业;而且我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无意中都会伤害很多众生。我们要尽量不恼害众生,但是在无意中、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恼害了众生,那也没办法。

佛在世时进过,学佛人、沙门决不允许恼害众生。当时大家都很重视佛讲的这个话,都很注意。有一次,一个僧人要打扫浴室,但是不敢打扫,就去问佛陀,若是打扫,肯定会伤害很多众生;若是不打扫,也不行。到底是打扫,还是不打扫?佛回答:“我们不是杀害众生,而是去打扫浴室。”可见,这都是可以做的,但是要特别注意,要小心谨慎,不能恼害众生。

如果在无意当中、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恼害了众生或是杀害了众生,也没有办法。

若是这样的话,我们的持戒波罗蜜是不是就不能圆满了?我们是不是杀生了,犯戒了?不是的。若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恼害了众生,在无意中杀害了众生,这是不会犯戒的,不会有什么罪过。我们也是要生存在世界上,必须要行住坐卧,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恼害一些众生;此外,因众生自己的业力所导致,即使我们不去恼害众生,但很多众生都会把我们作为对境而造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持戒波罗蜜不是只在外境上修,也不是在外境上要达到圆满,主要是要修这个心,心里面清净了,行为就清净了,一切都清净了。要圆满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也是要靠心态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百业经》:俱宿命通 断狼藉行 53--学佛网

《百业经》:俱宿命通 断狼藉行 53--学佛网

译序(摘录)《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

城市住宅设计风水也能给你带来好运势 关键看你怎么布局

城市住宅设计风水也能给你带来好运势 关键看你怎么布局

在很多家居环境中都有着风水知识的体现,论家庭成员的一个运势高低起伏,也可以通过城市的住宅设计风水看出来,当然这方面要慎重去做好了才行,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好的城市住宅设计风水。风水自古以来都是一种奇...

放生文库:众生的平等 才是真正平等

放生文库:众生的平等 才是真正平等

众生以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佛经上说,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形态各异,而同样是有情,所谓有情,就是有能力感受苦乐的一条条性命。轮回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上至天界,下到地狱,以及这之间...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看经本第三品,我们讲到经文是,世尊告诉阿难,如来正觉智慧是难可思量...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出身首陀罗族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出身首陀罗族

出身首陀罗族优波离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优波离出身在首陀罗族的贱族,命运注定他就是别人的奴隶,生为首陀罗的种族,在古印度是被认做「初生」的人,其...

求那跋陀罗称颂观音菩萨的三次感应

求那跋陀罗称颂观音菩萨的三次感应

(一)跋陀罗受菩萨戒后,离开故乡中天竺,游历狮子国等地,名声渐起,得到的供养物品极多,因自知与东土缘分很重,便乘船渡海。船行至中途,风停水尽,望着四周茫茫一片,全船人渐渐绝望。跋陀罗站起来说:“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