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心,品水仙

禅茶心,品水仙

抿一口茶,褪去时光的沙影,脱下城市的伪装。茶心沏人心,沏一壶好茶需要时间,品一杯茶只需一口。岁月似流沙,很多的沙,但你却握不住一粒沙。不知何时爱上茶,它不似咖啡那般醇香,又不及酒那样浓烈,却独爱这份清馨与那份品茶时的那份幽静。

茶如同品人生,第一道,满。端起茶杯,由鼻端移到嘴边,趁热闻香尝味。热的茶汤刺激你的两颊,使其生津,含在嘴里片刻,舌头微缩,边吸气,再边用舌尖打转,徐徐咽下,领略甘味,满嘴是茶。它内敛而又浩荡。

第二道,浓。肉桂尝滋味,水仙重香气。第二道的香气最足。用三种方法闻水仙的四种香气。冷闻干茶香,纯香,表里如一。热闻瓯盖香,清香,不生不熟。温闻叶底香,兰香,火候停匀。冷闻杯底香,真香,雨前神具。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浓而不腻。它辛锐而又持久。

第三道,烈。水仙茶,三泡四泡是精华。拖长了浸泡时间,茶汤有点浓但又是细腻的。一入口,不停留入喉,就有一股直抵人心的气流往里冲,气韵便一拥而入,全在我的身体内。烈得彻底地将我的每根神经重新梳理一遍。它壮烈而又缠绵。

第四道,真。我刻意减少了浸泡时间,让茶汤有点淡。入口时,我把茶汤含在嘴里,用嚼的动作,让茶汤在嘴里翻滚,如此的亲密。淡淡的茶香、淡淡的火香是那样的真真切切,与我的每次呼吸联系在一起。茶汤虽淡还是很有嚼劲,这也许就是那些老枞虽阅尽沧桑依然不服输的冲劲。

当厌倦人世间红尘,品一杯好茶,闻一闻那禅茶香,品一品那份幽静,想一想茶带给你心灵上的触动。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在你心中的道

在你心中的道

有一天,我心里感到非常烦闷,就去见广钦老和尚。顶礼过后,广钦老和尚第一句话就问说:你现在在做什么?我就回答说:现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点事,讲经说法。老和尚说:佛祖还要你帮他做事吗?你现在是为你自...

帕奥禅师答:如果有人对世间物欲、情、食、乐等都能淡泊无欲,唯欢喜自然、种花、植草,那还要修观照外身吗?

帕奥禅师答:如果有人对世间物欲、情、食、乐等都能淡泊无欲,唯欢喜自然、种花、植草,那还要修观照外身吗?

问:如果有人对世间物欲、情、食、乐等都能淡泊无欲,唯欢喜自然、种花、植草,那还要修观照外身吗?帕奥禅师答:欢喜自然、种花、植草也是一种执着。只要你的道智、果智还未在你的意门心路过程中生起,你的烦恼就...

阿凡提的故事:谁告诉你们的?

阿凡提的故事:谁告诉你们的?

阿凡提背着一口袋水蜜桃走在路上。不久遇见了一群小朋友,他笑着对他们说:谁要猜对我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我会奖给他一个大水蜜桃。孩子们哈哈笑着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水蜜桃!哎呀,我的天,是谁告诉你们的?...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重罪,也就是自性罪和佛制罪,就没有办法成为堪能容受甚深教法的法器。」

忏罪法门中,最殊胜的是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的修持。

过去印度论师也写了许多如何去除根本堕罪的论本,也写了各种还净的方法,如果我们犯了一些小罪业,但放着不处理的话,随着时间过去,罪业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处理。

在密乘中常提到根本堕罪,如果犯了密乘根本堕罪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很容易犯,经典中也提到,如果违犯了,那会堕无间地狱很久很久,久到大乘上根利器的人都可以成佛了,可见真的很久。但如果可以发自内心的、心口如一的念诵「百字明咒」,一切密乘的根本堕罪都可以清净。

虽然罪如江河,修持「金刚萨埵」仍能还净

接着法王引用《了义炬》中关于「金刚萨埵」净罪功德的开示(P131)说:

阿底峡尊者曾说,密乘戒是非常容易违犯的,如果一个宝瓶,你没有净观而把它当俗物(这就违犯了密乘戒),因此就像阿底峡尊者的比喻,曼达盘擦干净了,随便一摆还是很容易沾染上灰尘一样,违犯密乘堕罪就是这样容易。有弟子问说:「不是说密乘可以一生成佛吗?如果这么容易犯堕罪,怎么成佛?」阿底峡尊者说:「别担心,我们金刚乘有金刚萨埵忏罪法门,就像牧羊人用投石带投石,可以一下驱赶成群上百的鸟群,念诵金刚萨埵也可以净除无量的罪障。」

菩萨利他要走更长的路,所以需要忏罪法门

过去一些智者也说,一个行者如果本身具有别解脱戒的律仪戒,接着又受大乘菩萨戒,后来又受密乘戒,那么之前的律仪戒就会自然归属成为后面戒律的一部分。因此,这时如果这位行者违犯了菩萨戒或密乘戒,但能如法忏悔恢复的话,同时已经成为一部分别解脱戒的律仪戒,也自然能够恢复。

虽然每一个戒法,都有各自还净的方法,但是就像这里智者所提到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一方面来说,菩萨戒比律仪戒难持守,密乘戒又比菩萨戒难持守,但也因为如此难以持守,还净的力量也变得殊胜,因此例如菩萨戒、密乘戒等等上部戒还净恢复了,下部戒自然跟着清净、恢复,所以不用因为戒律难以持守而害怕受戒。

经典中也记载,一位具有菩萨戒的行者,如果他犯了别解脱戒的根本堕罪或者波罗夷罪,而他心中的愿菩提心戒还具备,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位行者可以再在所依的三宝前透过忏悔而恢复别解脱戒,但这样的说法是不见于律典当中的。总之,所谓菩萨,因为他要利益无量的众生,他要用无量劫的时间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不能因别解脱戒律仪上的违犯,而让他停滞而裹足不前,妨碍利益众生的长远利益。所以,对于菩萨有如此特别的开许。

这是从个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整体佛教来说,能依佛制的律典来行持是最好的。总之,这里要强调的是,如同祖师们所说,戒律并不容易持守,但还是有着甚深、不可思议的净罪法门,因此如果能够如法忏悔还净,这样就不会对于受戒、持戒感到害怕。

祈愿法会期间,最好能诵六亿遍「百字明咒」

但还是想跟大家多借五分钟,有些话想说。大司徒仁波切的总经教师曾告诉我,如果在祈愿法会期间,能持诵六亿遍的百字明咒是非常好的,我想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可能很难念到六亿遍,但这次人很多,一起念几百万遍是可能的,所以我们能一起共修金刚萨埵是非常好的。

连阿底峡尊者都说,他违犯的密乘堕罪如雨般降下,那我们更不用说了,我们犯的密乘堕罪简直是如江河一般流个不停。因此,相信在知道过错,带着后悔之心,如法修持金刚萨埵法门、持诵百字明咒净罪法门之下,我们的三昧耶戒得以清净,珍贵的噶举传承也因此而兴盛弘扬。

请大家一定要记得,观修本尊时最重要关键,就是:当你在修持某本尊时,这一个本尊,他并不是独立的本尊,完全不是,你要深刻记得,他的本质就是十方诸佛的本质,本质是相同的。

就好像一个很大的瓶子能够装下很多东西,同样每一个本尊都足以容纳一切本尊,结合一切的功德与加持,因此本尊具有十方诸佛的自性,自然具备十方诸佛一切的功德与加持,不然若起了分别,而产生「皈依此尊而不皈依其他尊」等想法,就违反皈依戒了。因为当我们说「皈依」时,我们是说「皈依佛,两足尊」,而「佛」就是代表「所有具备断证功德者」。同理,当谈到本尊时,重点是他们的功德,而不是在外相上做分别,而有「我修的是那尊白色的本尊,不是这尊黑色的本尊」等等争论,那些都只是外在的形象,所有本尊都是一样的。

把握一座法,就有机会圆满三大劫功德

按照金刚萨埵的修持仪轨,会观想先放光供养诸佛菩萨,再布施一切众生;或者先下施再上供,这样也是可以。总之,此处的重点是,在观想放光时,是圆满了上供下施的部分。

事实上,此处有一个重点,也就是当你如法修持,懂得要点而修的话,其实就可以在这短暂时间、在这一座法中,圆满显乘提到的三大阿僧祇劫所要累积的无量功德。相反地,无始以来就一直在轮回,如果无法抓到要点,再怎么修也不会有太大用处,恐怕还是会继续轮回下去吧。

想要成为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

海涛法师:能帮冤亲债主写牌位吗?

海涛法师:能帮冤亲债主写牌位吗?

海涛法师:能帮冤亲债主写牌位吗? 有大德说,帮冤亲债主写牌位不可写地址,不然冤亲债主会找你? 海涛法师开示:这个不是大德,那个人是小德,那个人没智慧又不慈悲,这冤亲债主就是要对门牌号码,他才能进来受...

戒YIN的福善实例五

戒YIN的福善实例五

◎陶文僖公,年轻时仪容俊美,十七岁时考乡试,借住民宅,隔邻又女奔陶,接连三次,都被陶拒绝,并因此借住别家,该家主人在前一夜,梦见神说:‘明天有位姓陶的秀才士,会来借住你家,上帝因见他立志端方,补受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