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随力修三学六度,但往生只要称念弥陀佛名,不假他求,名号本身已具三学六度功德

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为归念佛。善导大师释:虽说两门,意在专称。刚刚讲念佛的功能力用,是大利无上,念佛才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其实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面讲定善跟散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这句弥陀名号功德的超越性。如果一开始没有讲定善、散善,就直接讲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的话,听的人就不晓得它们的高低,因为没有经过比较;而一经比较,才晓得定善跟散善这两种,都不比念佛殊胜。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本来修学定善或者散善根机的人,完全归入专称弥陀佛名,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即使随缘、随份、随力修学三福,乃至广修三学六度,但也不依靠那些功德往生极乐,为什么?一者其它法门的功德,不如弥陀名号的功德能够救度下品下生的根机;二者这句弥陀名号本身已具足三学六度、百千陀罗尼的功德,只要称念弥陀佛名,不假他求。所以,《观经》的定散二行,以下品下生为终结,有引导十三观以及上中二品归入念佛之意;而到了《观经》最后的流通分时,则以非定善、非散善的本愿称名之念佛作为总结论,而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又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对这两段法语解释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又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至此整部《观经》,彰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善为归念佛的深意,可说洞若观火。

——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六)主讲:慧净上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须提罗王的双眼

须提罗王的双眼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中行化的时候,每天从远方赶来听他说法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在街道、在广场、在精舍,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些善男信女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扶老携幼一起聆听佛陀讲经说法。有一天,一位瞎了眼睛...

十种最简单有效的正确念佛方法

十种最简单有效的正确念佛方法

(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念到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康熙皇帝与佛家的渊源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康熙皇帝与佛家的渊源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8岁继承皇位,在位共61年。他也是一位与佛家有渊源的皇帝。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是信佛的,史料记载,孝庄文皇后参禅中有境相现前,康熙帝的父王顺治帝也是信...

星云大师:到人间来,就是为了生气的吗

星云大师:到人间来,就是为了生气的吗

生气是从嗔恨心发起的,生活中遇到忤逆的时候,遇到受伤害的时候,遇到受委屈的时候,就要生气。人一旦生起气来,往往失去理性,对别人没有一点尊重,没有一些包容,只有尽量给人难堪,尽量批评别人。还有一种人,...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两位老友比丘的故事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两位老友比丘的故事

两位老友比丘的故事「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然沙门分。」「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减贫瞋痴,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双品YAMAKA-VAGGO(...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经(四)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