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_abnuta)的意译,也叫“四界”,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印度古代认为这四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

佛教所称四大,除含有上述意义外,主要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性能。就是说:地的属性是坚;水的属性是湿;火的属性是暖;风的属性是动。这四种属性具有形成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功能,所以可以叫性能。

又由于四种属性是从功能上来意识到它的存在、无形象去认识它,因此佛教称这四种属性为“能造四大”。而由四种属性所表现的有形有质,可以通过视觉去见到的地、水、火、风为“所造四大”。

尽管佛教认为有两种四大,然而“能造四大”仅仅是性能,是不可以肉眼见到的,而“所造四大”有形有质,是可以通过视觉来直接认识的,故一般提四大只是指“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东西,外而山河国土,内而身体形骸,既不是类如造物主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无因无故而忽然产生出来的,而是四大和合所形成的。四种元素能产生世界,所以称“大”。

四大和合形成世界,可又怎么说“皆空”呢?佛教说世界是四大组成的,而在这个世界上又以我们“人”为主体,因此还是以人为对象来谈这个问题吧。

谁都知道,人的身体乃是物质,不过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可除开思想单从身体的组织来说: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

佛教认为,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正是基于人的身体是四大的组成物,四大最终分离而消散,所以人就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

试看,死时此身溃烂无存,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在哪里!因此佛教的经典《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所以说:“四大皆空。”

同时,佛教之所谓“空”并不是说待人死后四大分裂才说它是空,而是在未死时,也是四大假合,也是空的。

例如身体里的水分只要在强烈的阳光下照晒,就会挥发成汗水,汗水如再蒸发成水蒸气即再也看不见汗水的影子了。故四大不调时,火旺,人体则发烧,水旺,人体则畏寒……。可见四大亦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所以时时在变。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按佛教的说法,即每一个人时时都在脱胎换骨。正由于四大只是暂时的聚合,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所以说:“四大皆空”。

依此类推,宇宙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四大暂时聚合生成的,所以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哪有创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万物”呢!所以说“四大皆空”

而佛教所以说“四大皆空”目的即是旨在建立“无我”的教义。

一谈到“我”,人们往往将这个血肉之躯称之为我,而这个血肉之躯又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暂时的集合体。根据佛教的理解,真正的我并不存在。血肉之躯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结合罢了,而且四大调合,互相转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究竟是前一秒的四大是我呢?还是后一秒的四大是我呢?所以从自称为我的身体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故说“无我”。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文殊化身—戒阇黎(二)

文殊化身—戒阇黎(二)

文殊化身戒阇黎(二)宋朝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初夏。北山百花桥东庙神,姓谷名穆。颇灵而神,常常变化成老人进入寺里听法师讲经。法师问他从什幺地方来。他回答:「为听法而来。」法师又问:「你用什幺来听着?」「我...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九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九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九集) 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六品,我们来看「宿命通愿」这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

达真堪布:智慧+戒律=供养处

达真堪布:智慧+戒律=供养处

达真堪布:智慧+戒律=供养处 有甚深智慧和清净戒律的人,定会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不仅是人,天界的帝释王、梵天王等,也会恭敬、供养他们。 所以,不用想太多,也不用求太多,若是有甚深的智慧和清净的戒律...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六、活佛治病度人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六、活佛治病度人

六、活佛治病度人活佛,他不计走到那里,除了显示他的随身法宝那一句「谁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外,还有一套替人治病的本领,可是,他并不挂医师牌子,也不标榜他会治病,只是有缘遇著他,他才露一手,他不露便罢,他...

十六世大宝法王圆寂过程

十六世大宝法王圆寂过程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八日,一群方外之人来到了位于伊利诺州锡安镇一个占地不大的癌症治疗中心。救护车载着藏传佛教中一位最受崇敬的高僧在医院门前停下。一个身段较小、剃光了头而神情奕奕的人在医疗人员的扶助下步入...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简单与复杂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简单与复杂

简单与复杂某学院法律系副教授费成对当代法律研究颇有建树,因而常被邀请到各地讲学。当地一家报纸开辟一个有关法律常识的专栏,读者提出问题,由费教授解答。此专栏一开,深受读者欢迎,报纸发行量也日渐上升。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