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菩萨要发「大悲心」,知一切众生,及三世诸佛,与我身心,无二无别。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是故当愿所有众生超出三界、六道,同证涅槃性德之乐。「心念口言」,是了达同体法性之力,以心思及言辞设种种方便,以激发道心,冀今感通开悟。

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动物也有灵性。更有些动物,能解人语。这要看此畜生的业力如何,其因缘非一。自古畜生,因睹佛闻法,而开悟往生净土者,其数不鲜。今述以下公案,作为引证:在北京西山上有一所檀觉寺。寺里养一只猫,那只猫会念佛。某日小沙弥吃完饭,从外边走进来,看见那只猫伏在炕上,似是睡着了,于是骂一声:「懒猫!」但该寺老和尚是善知识,乃说:「这只猫不是在睡觉,它正在念佛。听它呼噜呼噜地念佛,它的修行比你还高哩!」

不久那只猫往生了,庙上的人把它埋在土里,从其坟间居然长出一朵莲花!在旱地而能生莲花,甚为稀有,足以证明猫也能超生净土。由此观之,六道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具缘:此是遮业。不化众生,是乖违菩萨弘愿。四弘誓愿中,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若见一切畜生,而不发心度化之,非菩萨本怀,非大悲心。四缘成罪。(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无教化心。(四)不行教化。若遇可化者,而偏不化,随事结过。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法师者,以法为师,亦以法化人。所谓「法赖僧传」,故身为说法法师,当知自身代表三宝,任重道远,而端整威严,奉行仪轨,不可乖违或漠视之!出家人为白衣说法,不应站立,应处高座。而听法者,应以香华种种供养,以尊重法故;有如孝顺父母师长,处于下座,殷勤笃谨,洗耳恭听,方为如法,方得大利。

「高座」,是以高卑而言。「上坐」,是以上下而言。「不如法说」,谓不顺说法的仪式,非谓颠倒谬说。

具缘:此是遮业,三缘成罪。(一)不如法。(二)不如法想。(三)正说法:不顺说法仪式,而为来者说法,即犯。若为名利而说,则加上染污犯。律藏中更详明: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人坐己立;人在座,己在非座;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人在道,己在非道--以上等等,皆不得为说法。乃至于沙弥,若说法时,亦应登高座。

开缘:《僧祇律》云,若比丘为塔事僧事,往诣国王及地主处所,若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为免其生疑故,乃许开方便门,立为国王说而不犯。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禅·看开:向往别人的美好时,更要珍惜你的拥有

佛教故事:禅·看开:向往别人的美好时,更要珍惜你的拥有

向往别人的美好时,更要珍惜你的拥有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时,有一天,他陪同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

佛无言,茶入心

佛无言,茶入心

喝茶要的是心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慢慢的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味的清淡,那样茶味入喉,在齿颊留香之中,可以默默的相坐,把一天当作一生,或者把一生当作一时。皆是因为心情随着茶水的浮沉,所以...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5角和100元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5角和100元

有一个男人,乘坐上公交车后,发现只有一张百元钞票,于是歉意地把钱递给售票员。售票员找不出零钱,只能无奈地示意他坐下,却又因此事犯起嘀咕:有种人特爱占小便宜,拿一张大额钞坐公交车,人家找不开零钱,就能...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两个修道人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两个修道人

两个修道人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提耆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遂远离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成的粗糙衣服,铺着野花编成的垫子;饿了就吃山林中采来的...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谢谢你做我的孩子!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谢谢你做我的孩子!

朋友参加完姥爷的葬礼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听完,我俩一起哭了很久。在姥爷快过世的那些日子,胃口已经很差了,每天能吃下的东西少得可怜。于是妈妈到处搜罗姥爷没吃过的东西,给他尝鲜。那天妈妈带去几颗莲雾。...

星云法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2

星云法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2

各位同学:记得上周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曾提出六点意见贡献大家,今天仍然提出几点意见,供各位参考:一.从发心中担当责任我们佛教青年经常会说要‘发心’,但是很少听说要担当‘责任’,更不知道责任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