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 唯有茶疗

唐代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说到茶对“心病”的“药理”功效,历史上有多位名人予以高论。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称茶能“涤烦”,宋代苏轼在《东坡杂记》中称茶能“除烦”,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茶能“清神”,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茶能“使人神思闿爽”,清代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称茶能“清心神”,此外还有称茶能“破孤闷”之说。而唐代茶道大师皎然在《饮茶歌消崔石使君》中则有三方面的概括:“一饮涤昏寤,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由此可见,茶犹药也。以茶解忧,既可以疗身,更可以疗心。

以茶解忧,疗以“心病”,不同的“心痛”,施以不同的“茶药”,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当失望、无奈、苦闷之时,泡一杯清澈甘醇的乌龙茶,静思冥想,便会感悟出生活就是由苦与乐而交织成的,在品过苦涩之后才能体味出浓香;当愤怒、不安、暴躁之时,泡一杯澄碧清香的龙井茶,静心而思,让心灵归于沉静,自得一份心静、心宽、心安;当疲惫不堪,急火攻心之时候,泡一杯涩涩的苦丁茶,汤色黄中透红,滋味鲜爽沁人心脾。

以茶解忧,可以清心明志,教人明理,遇到过急之事可以避免“怒伤肝、恐伤肺”的情况发生。

以茶解忧,还可以引导“心病”患者暂时忘却病痛带来的苦恼,使患者意境开阔、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康复。

茶之“疗效”贵在使人静心、解惑,转悲为喜,转忧为欢。既能化解心中之淤气,也理疗了心中之伤痛,使心情变得冷静和泰然,将一切烦恼与忧郁置之度外,让心灵复苏,使信心重现,从无望中看到希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何为心、意、识?

何为心、意、识?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心、意、识三个概念,...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记前生渐长渐昧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记前生渐长渐昧

记前生渐长渐昧纪文达先生说:亲戚袁愚谷制台,(名畔守侗,长山人,死后称清殷公。)小时同我在一处读书,他说三四岁时,还记得前生的事,五六岁时,恍惚不很记得了,现在只记得前世是一岁贡生,家离长山不远,姓...

武则天前世与佛的缘

武则天前世与佛的缘

武则天与佛,可谓前世有缘。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佛带着众弟子外出化斋,遇见了一群小孩。这些小孩正在路边玩沙子,忙得不亦乐乎,对佛祖的大驾光临视而不见。只有一位长得很可爱的女孩子,半戏半真地从地上...

众生皆父母,可始终没有生起真实感受,是什么触动了我的心弦?

众生皆父母,可始终没有生起真实感受,是什么触动了我的心弦?

金秋十月,我穿梭在乡间的公路上,极目的山川没有了夏日的苍翠繁茂,像被梳理过了一样。树上稀稀落落的叶子摇曳着,随着秋风在金色的阳光下飞舞着飘落,从容中带着几分说不出的璀璨;地上秋水澄澈,百草枯黄,静美...

首愚长老:准提法门在齐鲁大地放光广利有情

首愚长老:准提法门在齐鲁大地放光广利有情

编辑的话:本段内容来自首愚长老2019年1月14日在山东南宗书院的会客谈话记录山东道友:首先,请教师父一些问题,现在其实比较流行这个法首愚长老:哦,那我问你,这个准提法,它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啊?当然...

素肉松的做法

素肉松的做法

豆浆是国人餐桌必不可少健康又美味的饮品,可自制豆浆时会产生大量并不十分可口的豆渣,豆渣虽说营养丰富,可直接入口却略显粗糙,因此随之产生了花样繁多的豆渣吃法,像豆渣粥、豆渣窝头、豆渣蛋饼。不过我这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