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 唯有茶疗

唐代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说到茶对“心病”的“药理”功效,历史上有多位名人予以高论。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称茶能“涤烦”,宋代苏轼在《东坡杂记》中称茶能“除烦”,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茶能“清神”,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茶能“使人神思闿爽”,清代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称茶能“清心神”,此外还有称茶能“破孤闷”之说。而唐代茶道大师皎然在《饮茶歌消崔石使君》中则有三方面的概括:“一饮涤昏寤,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由此可见,茶犹药也。以茶解忧,既可以疗身,更可以疗心。

以茶解忧,疗以“心病”,不同的“心痛”,施以不同的“茶药”,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当失望、无奈、苦闷之时,泡一杯清澈甘醇的乌龙茶,静思冥想,便会感悟出生活就是由苦与乐而交织成的,在品过苦涩之后才能体味出浓香;当愤怒、不安、暴躁之时,泡一杯澄碧清香的龙井茶,静心而思,让心灵归于沉静,自得一份心静、心宽、心安;当疲惫不堪,急火攻心之时候,泡一杯涩涩的苦丁茶,汤色黄中透红,滋味鲜爽沁人心脾。

以茶解忧,可以清心明志,教人明理,遇到过急之事可以避免“怒伤肝、恐伤肺”的情况发生。

以茶解忧,还可以引导“心病”患者暂时忘却病痛带来的苦恼,使患者意境开阔、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康复。

茶之“疗效”贵在使人静心、解惑,转悲为喜,转忧为欢。既能化解心中之淤气,也理疗了心中之伤痛,使心情变得冷静和泰然,将一切烦恼与忧郁置之度外,让心灵复苏,使信心重现,从无望中看到希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1.落荒而逃的魔鬼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1.落荒而逃的魔鬼

1.落荒而逃的魔鬼从前,在舍卫城郊外有一个非常荒凉偏僻的地方,那里住着一个魔鬼。这个魔鬼善于变化自己的形体,经常在这一带作祟,祸害不少人。曾经有一个远来的商人,带着不少香料,准备到舍卫国做生意。当他...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巧织八卦的智者--蜘蛛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巧织八卦的智者--蜘蛛

巧织八卦的智者--蜘蛛在瀚瀚人间,有许多的智者,虽然默默。却也巧露功夫,让人们知道一下。我可不是笨蛋哦!别戏弄我,甚至还得好好跟我学。智者虽然不显眼,却也随处可见,常常在晨曦刚出时,山边林下、墙角、...

68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68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上一条举出《六祖坛经》及《维摩诘经》的例子,可见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出家。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想要出家和能够出家的人,必然越来越少。现在,可以有...

明奘法师:性自清净 净无净相

明奘法师:性自清净 净无净相

性自清净 净无净相“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真如自性本来清净无染。“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只要放下妄想,“性自清净”。很多打坐的人,总是发愁为什么总是有妄念啊?为什么不清净啊?其实...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六   居士不勤修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六 居士不勤修为表面

学佛修行之人,若不勤于修持,则成就便是岌岌可危,自是难于了脱生死。何独于此单指居士不勤修则为表面行呢?学习佛法,可以由显宗而入法修持,也可以依密法而成就。今言居士不勤修,是因为居士修行,随意性较大,...

两棵桃树

两棵桃树

两棵桃树路旁有两棵桃树,一棵在篱笆内,一棵在篱笆外。篱笆内的受到保护,枝繁叶茂;篱笆外的常被人攀折,疏枝横斜。春天,他们都开粉红色的花,秋天都结黄红色的果。不同的是,外面的年年硕果累累,里面的总是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