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戒邪淫,天必佑之!

这样戒邪YIN,天必佑之!

随着自己对邪淫危害认识的不断加深,一路走来一直谨记着前辈们的告诫,要想戒掉邪淫必须要走在邪淫的对立面。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孝者得阳,善者升阳。阳气充足,邪淫必消。学中医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一但正气凛然,外来的淫风邪气,就难以干扰到自己。

所以,我在戒邪淫行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前辈们的经验并总结,发现能够戒断成功的一些前辈们的共同点是:能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力行孝顺父母,不断的帮助别人戒色,或者参与放生等等。都是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事情。

而我在戒邪淫的初期我也是通过积小善做起,做到自律利人。慢慢的自己的阳气值不断累积,加上自己以素食为主,以听佛经静心。在戒邪淫之初自己可以说毫无压力,做到轻松的去戒。

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实践,一路披荆斩棘,也逐渐拥有了一条清晰的戒色思路,并且自己也可以去帮助戒友们答疑之时。自己也时常到论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戒友。因为一路走来,很多前辈给我指点迷津,这是他们对我的爱,前辈们给我的指导正是以良善为行,孝顺父母,放生等等一系列的善行,让我走向了一条光明大道。让我戒邪淫势如破竹,而我也必须要把这份爱传承下去。

所以,当时就下了一个决心,每天有空余时间就去帮助戒友答疑解惑。然而却是没想到这样的举动确是自利利他。因为帮助别人解决了疑惑自己也能从中发现不足,不断的精进学习。另一方面,我发现帮助了别人,自己收获的还有那一份难以言明的发自内心的快乐。真是受益良多。

记得那段时间我遇到了两件非常难忘的事情。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去外面游玩,回来时天色已晚,刚好是十字路口,过红绿灯时,突然从另一边一个电动车开了过来,而且开的非常快,我当时自行车刹车不是很灵,准备要撞上时,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怎么反应那么快,我当时就连刹了两遍,最终没有撞上,过了马路后,我暗暗的为自己捏了一把汗,我当时就在想一定是老天保佑。

没过多久由于环境原因,我换了一个地方住,我去退房时,刚好下起了雨,我想着应该走不了那么快了。没想到出门时,房东竟然塞了一把伞给我,我当时愣住了,我都走了还给我伞,我怎么还回去,我当时就拒绝了。后面她说这是捡的,虽然有点旧但是还可以撑,后面我就接受了!但是这件事一直在我内心像种下了良善的种子,别人有渡我的心,我亦要渡别人。每次出门当下雨的时候,我带着伞能撑到别人时,我都会想着去撑没有带伞的行人,经过这两件事更加坚定了我行善的心。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时光匆匆,往事只能回味,留下的不是什么不堪的往事,而是一直伴着我的是良善的心。

一点良善之行希望能给戒友们带来光明的火种,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多行善、多孝顺父母,做到一切向阳而行,邪淫不戒自消,愿众戒友都能够早日远离邪淫,过上幸福的生活。感恩所有默默付出的所有人!!!

(转载)本文实为转载,不代表个人观点,专注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持续放生者,受佛菩萨、天地一切神仙赞叹护佑,功德无量,必然有求必应。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议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一切冤亲债主及其六亲眷属离苦得乐,福慧增进;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领证择吉日 有一个好的开始 也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领证择吉日 有一个好的开始 也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两个人决定相守一生,给对方礼物和安全感就是我们共有的一本结婚证,那么领证择吉日也是有必要的吗?领结婚证不像是举办婚礼一样那么隆重,但是还是需要一个好日子去领取结婚证会更加有意义吧!一点点仪式感会让自...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杀猪公比赛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杀猪公比赛

杀猪公比赛后来在台湾正式出了家,整整以四年的时间,行脚修持,走遍全省,对于台湾民间拜拜的情形,更为了解。有很多地方,一个乡区,或者一个镇市,有妈祖庙、观音庙、关公庙、王爷庙、天公庙,或城隍土地等鬼神...

素食菜谱

素食菜谱

木耳炒白菜原料:大白菜、木耳、枸杞子、油、盐、葱、姜、蒜、生抽、淀粉、白糖、黄酒做法:1. 枸杞清水洗去浮尘,用黄酒浸泡十分钟左右;木耳用凉水泡发,去蒂;蒜切片;葱姜切末;大白菜洗净,切片。2. 起...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和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就失去了观察它们的时机。所以,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段较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

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接着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情绪,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直接相处;如果一直不能贴近内心生起的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与抗拒,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者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直接面对它的态度。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当你能真正面对负面情绪时,它会在那里停止下来,这时,就给观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抗拒与回避,禅修者就没有时间观察这些情绪,他的心只会随着这些情绪在爱与恨之间起舞——这就是所谓的贪嗔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放松地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

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象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知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精进而勇猛的精神定住于其中,并进行觉知。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情绪、感受、念头等来临时,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其中,不排斥不回避,只要有能力稳定在这一点上,他就可以进入更深入的身心领域,以了解实相。

我们多以负面情绪为例,因为人们的内心最容易排斥负面情绪。例如,当焦虑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消除这个情绪。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地安住在这些情绪当中是多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模式。当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一贯采用的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正是要离开这两种情形。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行者,首先要发展出安住当下的能力。

如果不能摆脱拒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纠正对身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对身心的错误认知模式,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在禅修时,心理上清净与否,情绪上有没有波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是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之中。各种感受层出不穷,念头不断涌现,而禅修者能够在这些情形中安住不动,这是一项重要的禅修能力。希望自己在今生有所成就的修行者,需要长期磨练这项能力。

清楚了知的原则、安住当下的能力!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

佛教故事:等待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幸福

佛教故事:等待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幸福

等待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幸福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做什么事都急躁不安。有一次与情人约会,等了一会儿,姑娘还没来,他就站在大树下面长吁短叹:为什么连约会都要等待呢?做什么事都让人不开心!就在这时,一个神仙突...

互联网+药师坛城+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12)“法施”分享

互联网+药师坛城+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12)“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药师七佛分别为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