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已经造了这些罪业,怎么办?

欠钱的还钱,欠命的偿命,你说这个因果多可怕。你杀一个众生,你将来要还一条命,杀两个,你要偿两条命,你杀多少,你将来要偿多少命债。修行证果也不行,不能说修行证果就没事了,就可以欠帐不还钱,欠命不还命,那佛法不是把因果定律破坏了?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还有三个月马麦之报。你想想看因果报应,成佛都不能避免。你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安世高,安世高在中国还两次命债,前生误杀了人,这一生也被人误杀,杀死了;给我们做证明,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他是证果的人,证果的人自己清楚,甘心情愿来还命债,被人杀,杀得欢欢喜喜,帐了了、帐结了。

我们今天如果说是被人偷了、被人抢了、被人害了,佛在经上说「做偿债想」。是我们没有智慧、没有神通,不知道过去事情,心里想还债,欢欢喜喜没有一点怨恨心。被人骗、被人坑了,还债想,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实在讲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不就是这么一桩事情吗?我欠他的,很好,还了。他欠我的,不要了,别在来生再去讨债,讨来讨去,不又是没完没了!欠别人的还他,人家欠我的不要了,省事,这才是智慧聪明的作法。

...也许有同修要说,我已经造了这些罪业,怎么办?我自己本身是个很好的例子。小时候年轻好吃,吃众生肉,家里养的畜生肉不好吃,野味好吃,天天去打猎。所以招的报应,短命的报应;短命是现世报,将来堕阿鼻地狱是果报。阿鼻地狱出来一个一个还债,你造的因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可是佛告诉我们,你只要一口气还没断,你还有救。虽然造了阿鼻地狱的罪业,佛都有办法救。问题是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你就没救;你要肯相信,你还有救。佛告诉你,「忏除业障」。我们在经上读到,阿闍世王造五逆罪,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交结破坏僧团、破和合僧,提婆达多出佛身血,这两个恶人。阿闍世王到临终的时候才觉悟,知道自己过去造了大错处,错过了,向佛求忏悔。佛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是至诚心真诚忏悔,忏悔的力量超过他的业力,他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往生的品位很高,佛说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学佛的人看到这里不服气,造作那么重的罪业,下下品往生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上品中生?才知道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念回心那个人就是至善,真正善人,我们谚语里面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真回头了,这一回头就超凡入圣。

超凡入圣,给诸位说,地狱的罪业不受了,这可以免。债要不要还?要还。怎么还法?菩萨说法度众生是还债。在度众生里面,也有很多不如意的遭遇,统统都是还债。像释迦牟尼佛,这是如来果地上度众生,他的出家徒众里面还有六群比丘、提婆达多,天天扰乱他,天天叫他生烦恼,这是还债,过去的冤亲债主。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就表演示范给我们看,他老人家都免不了,我们后世的出家法师,有一些人造谣生事、毁谤陷害,这是正常的。明朝憨山大师还坐了不少年的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面躲了十五年,那是明心见性的真正的菩萨,不是普通人。在猎人队里头作下人、作佣人,给他们烧饭、洗衣服,伺候这些打猎的猎人,时间不是短,十五年。受这么大的屈辱,这是先世罪业,冤亲债主,你不能不还债。从这些地方,我们想像到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真相,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正是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节因缘也是很复杂的因缘果报,这个缘总有一天会遇到,总有一天你要受报应。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十四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14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能弘法师:成功人生——实践·成功

能弘法师:成功人生——实践·成功

实践成功一个成熟、成功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自信和组织能力的领导。二、有明确的目标、步骤。三、有和合、和谐、乐于配合的团体、团员。四、有鼓励、奖赏,认同及适当分配的利益。五、有目标地学习、...

常吃素食,保持苗条身材,为生活做减法

常吃素食,保持苗条身材,为生活做减法

今天我撇开宗教信仰、慈悲心、环保节能等一系列关于素食的高尚情操。就仅仅为了自身健康而素食的益处与大家聊聊。素食者具有以下特质:(1)体重较轻素食者较肉食者体重轻。这是因为肉类比植物蛋白含有更多的脂肪...

佛教故事:少林故事:昙宗大将军出家

佛教故事:少林故事:昙宗大将军出家

昙宗大将军出家少林寺十三和尚救唐王这件史实,是早为众所周知的事了。自从《少林寺》电影的上映,由于它在艺术上夸张的需要,和过多地使用武打镜头的渲染,把救唐王的救法弄得使人不可捉磨。但是游客们若能注意到...

地藏菩萨感应录:不治之症奇缘解,心系九华地藏王

地藏菩萨感应录:不治之症奇缘解,心系九华地藏王

因为一段奇缘,我和弟弟都皈依了佛法僧三宝,而且特别喜欢亲近地藏菩萨。我弟弟现年29岁,高中文化,法名常恩,此法名意在常感恩地藏菩萨的救命之恩,常感恩诸佛菩萨的加持,同时,对帮助过我们的人,更要常怀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洞山良价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洞山良价

洞山良价是禅宗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他俗姓俞,浙江会稽人。从小在五泄山默禅师处披剃出家,慧性颖发。二十一岁去嵩山受具足戒,此后先参南泉普愿禅师,又参沩山灵佑禅师,最后在云岩昙晟禅师处问无情说法而获得印...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佛教改邪盛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佛教改邪盛

佛教改邪盛佛陀在莲花座上,未开金口,先放光明,照澈长身婆罗门及青年大众心中的愚痴黑暗,消除了他们的业障。大众受到佛陀盛德和祥的慈光所感,每一个人的心中,自然而然的生起一种沉静虔诚的恭敬心,寂静安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