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祸莫大于;不知足

追求快乐,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健康,乃至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却独缺快乐,生命将失去意义。如要拥有快乐,那就是常常感?满足。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万事万物,知足常乐。”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生活中有许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塬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

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嘆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和尚,当他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祥和时不由得嘆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嘆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既?有一技之长而又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

“当然不换!”

“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

“不换!”

“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

“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青年人的烦恼来自于未能真正认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他只是看到了自己缺少的东西,却从未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若能知足,则一切烦恼自会迎刃而解。

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的。知足常乐,是一种人 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 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裡面就时?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用星云大师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 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嘆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 不会走到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嘆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裡会知足,哪裡会收得住手呢?所以, “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歷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 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袪除烦躁 的心态,时刻保持着乐观充实的心境,就会得到如沐阳光般快乐的生活。

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才会少一些烦躁,多一些宁静。

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精进学佛却被经济困扰怎么办?

精进学佛却被经济困扰怎么办?

精进学佛却被经济困扰怎么办? 问:我没有办法常常参加法会,只能在电视上学习,目前只能租套房,能够利用慈悲施食香的费用,都是省吃俭用来的,一个月有两三千块…… 海涛法师答:这个钱你来跟我要好了,替我做...

拒YIN福报感应录

拒YIN福报感应录

一、医生拒淫 余杭有一姓陈的大夫。有一穷人病危,给陈大夫治好了,但他并没有要报酬。后来有一次,陈大夫到此家避雨,病者之母要其媳妇与陈伴宿以报医恩。该媳妇唯唯应诺,便于夜深时到陈寝处,并说:“因你救了...

妙光《净土圣贤录》

妙光《净土圣贤录》

妙光,九江谢氏子,幼业渔。晚投孤山白泉寺出家,禅诵精勤,誓生安养。将逝前,募薪材,积如岩,念佛入坐,声响清越。命众举火,火不燃,手自灼纸取焰,时烟雾中,恍见金色如来。众感念佛,声震林木,因建塔寺侧。...

长眉罗汉施神通度吝啬妇

长眉罗汉施神通度吝啬妇

在十八罗汉当中,有一位罗汉眉毛很长,被称为“长眉罗汉”。长眉罗汉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一天,长眉罗汉出外托钵乞食。街上有个妇人卖着包子,长眉罗汉站在一旁,向她化缘。卖包子的妇人心里不是很欢喜,驱赶他说...

快过年了, “掸尘扫房子”最忌讳的是什么吗?

快过年了, “掸尘扫房子”最忌讳的是什么吗?

不知不觉,2023年春节已经近在眼前。有句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又到了大扫除迎接新春的时候了。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忙着打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等等,家家户户焕然一新准备迎接春节...

前世因缘

前世因缘

前世因缘一时,佛在舍卫城。每年有两大法会:夏三月安居法会和解制法会。安居时,比丘们有些住山洞,有些住山林,有些住尸陀林,各自精进修持。解制时,僧众中有不懂的可以请示世尊,有些有能说的也可以说等。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