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海法师: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

昨天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禅法的基本类型,最有价值的是区别了静息型的禅修与念力型的禅修,区别了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二者比较,佛教似乎更重视觉观,但我们讲,两者如阴阳,要结合起来使用。从制感型、觉观型两型禅修,进一步分析禅修与宗教的关系,禅修与修道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对禅法的所谓共与不共或者说共与别,即共道定、不共定做出区别,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课程表内容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分成几点:

01.世间定与增上定的区别。

02.共道定与不共定的区别。共道定指大家共同遵循的禅修方法,不共定指佛教特有的禅修方法。

03.道共定与解脱定,指佛教较高阶段所修的禅定。

由于我们是实践体验性的禅修,害怕太多的知识和术语,增加分别心,削弱体验性,反而不能准确掌握佛教的禅法禅修,甚至对其他禅法禅修也缺乏基于事实的客观判断力,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对禅、禅定、定、止观、定慧的概念都没有讲过。今天仍然如此,我们只讲一些与修行与直接体验或与其他禅法禅师交流时有用的知识。

第一对,世间定与增上定

世间定与之对应的应是出世间定,我们没有讲出世间定,而讲增上定。

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增上定与出世间定有什么区别和关联?

所谓世间定,是指不仅没有出世意识修道的内涵或取向而进行的禅修,还在修行上对精神层面不很重视,它的禅修往往是为了一种内在的感觉,增加内在的舒适度、感受性,比如内在的幸福啊、内在的愉快感啊、内在的轻安感啊,所以它的目的是感受上的舒适、清净、愉快、轻安乃至健康。以世间目的而进行的禅修,大体上都属于世间定。世间定不一定就入定,是指世俗性的一切禅修和内修法门的总的概括,包括我们一般的静息型静坐、超觉静坐、修行、气功和部分好奇的内丹修法,它没有出世目的。

那出世间定指什么呢?出世间定指修行的目标取向就是要脱出世俗,追求解脱和道。

增上定与出世间定有什么关系呢?增上的意思是什么呢?增上,增加的增,上下的上。许多人可能熟悉佛教把自己的学问叫作增上学,把定学称为增上定学,把慧学称为增上慧学,戒学也称为增上戒学。增,指增加、增长、增益;上,是上行,向上。增上这个词连起来的实际意思,是指强化,类似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强化,什么样的强化呢?精神性的强化。增上性实质上是指精神乃至生命活动的自强化进程,自强化什么意思?车一旦发动,如果没有阻力,它会一直向前开,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加马力,就会产生加速度,增上的强化性就是给我们的生命活动进行精神性的能量加载,使心灵、精神、生命获得加速度类型的内在力量,因此有自强化性质。

自强化性质,现代在神经科学上、在生物化学水平上,已经可以得到确认和解释。举例说明:神经元分出的突触传向其它神经元,其中有一部分突触的分支会返回到母细胞(原来发出的这个神经元),所以对原来的神经元有连续激活作用,它把信息向下传递同时返回到自身的这个作用。这是从组织学角度上可以看出,自激活。那么,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上可以知道,神经元内有一部分大分子物质可以不停的活动释放、恢复、再释放再恢复,反复可以有500次之多,特别在锥体细胞内,这种蛋白物质的量是最大的。

所以凡是一个人的活动,包括精神活动在内,一定有其自然的基础。从现象层面、行为层面可以看到人的自强化表现,例如,人不断努力、不断努力、不断努力,这是行为意义上的强化,所以到生理学层面上也可以找到。所以佛法、禅法与自然科学是能打通的,人文现象、人类现象、心理现象也同样有其自然原理。我们理解增上定,如果要简单理解的话,就可理解为精神性的自强化的禅定修行或者说定慧修行,所以世间定也好,出世间定也好,只要精神取向比较多,就是增上定。

增上定不一定是出世间定,但在佛教中出世间定以增上定为特征。不要以为佛教就是消极遁世的,真正的宗教都是精神的激发和增上,向更高的生命境界追求迈进。这是第一对,世间定与增上定。

我提到增上定的时候,请特别注意一个鉴别:我讲的是精神性的强化,而不是感觉性、情感性的强化,在很多地方、不同的禅修道场、讲经法会或居士的拜访中发现,有的人在禅修、练气功或者心理咨询或者自己学经之后,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动辄就哭,那这是不是增上呢,这个区别就大了,这样对比,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选择。这是世间定与增上定,我们用不对称的方式来说明其类型。

第二对,共道定与不共定

所谓共道定是指佛教与世俗间都传习的几乎相同或类似的禅修禅定法门。这里请注意,共道侧重不是指世俗性的禅修法门,而是侧重指有修道性质的禅修法门。禅修说白了,就是内修。内修在所有精神传统中都存在,不只是佛教存在,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地中海沿岸神秘主义、北非神秘主义,近代已经知道在非洲、大洋洲都有神秘主义。在中国有记载的,如荣成子这些古代的禅修,在《尚书》的记载里,比如高宗的三年不语、传说(读为cuanyue,人名)被聘为相之前,在今天的林县长期隐修,这说明什么呢?

在中华大地上,古代同样有出世内修者,而且留下了一些内容记载,例如诗经里,其中《考槃》篇: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誓勿谖嘿,这个就是他的体验啊。古人的隐士高人(硕人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高人那个味道)在山涧里、高原上得到快乐,这个是内在的秘密,不会给别人讲的。所以各大民族传统中都有内修,都有类似佛教禅修的方法,这部分如果跟佛教禅修相同的,我们都视为共道定。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一切神秘主义的内在修行都属于共道定,(尽管我不喜欢用神秘主义这个术语,也不太接受,因为我觉得它是很清楚明白的,没什么神秘,但西方一直用这个术语,传下来已经成了学术界共同使用的术语,用它来概括,所以只好也借用这个术语,否则没法交流)。

不共定指什么,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特有的禅定禅修定慧,我们用定这个术语来代表禅,实际包括止观、定慧。佛教的不共定指基于佛教的增上学,获得与解脱与无上菩提相关联的禅法禅修禅定,因为其他宗教追求的与佛教的目标不同,佛教所追求的,第一是解脱,第二是证无上菩提。

解脱的追求,其他宗教也有,但可能与佛教不一样,从痛苦转向快乐,可能这种转化就是一种解脱,例如一些北美中立宗教学者所说,宗教的修道最后意在根本转变,那么很多人觉得只要是转变,那就是一种解脱,但没注意那个词是根本转变。解脱、根本转变,佛教叫断结使,不仅是心理现象层面上的,还要基于神经生理层面上的突破和转化。这个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我把它用现代术语来表示,可能是神经系统的编程性调整。

佛教的菩提道是发展性的,是指人的精神觉悟性的开发发展转化,直到超越性的绝对境界,证无上菩提。之后你会以一种慈悲心,无私无我地随缘弘法利生或者利乐众生。

与这两者(解脱和证无上菩提)相关的禅定,叫做佛教的不共定。目标不一样,方法也有区别。我们可能把禅修说得很简单,说:觉察就行,觉观即可。觉察和觉观有一点区别啊,我们有些都没有鉴别,昨天有同学在问,我看人太多没法答,否则昨天的论坛受影响,问:感觉和感受有什么区别?说感觉、感受、感知、觉知我们没有区别!?实际上确有区别,佛教对这些的鉴别极为仔细。

我们对共道定和不共定的区别和比较,意在使诸位了解禅修禅定是人类普遍现象之一,有共同特征,只不过可能某个精神文化传统走得更早,如果哪个走得更高更有价值,其他的宗教、其他的精神传统,乃至社会乃至非宗教领域也会逐渐逐渐跟上,只有历史进程上的前后区别,最终都会走向大同。这是关于禅定类型第二对:共道定与不共定。

第三对,道共定与解脱定

这是佛教内部的关于禅定的知识,属于道慧。

道共定是指与修道相应的禅法,或者禅定,与修道相应是什么意思?修道这个词在佛教这里是有特指的专门的意思,不是指广义的修行就叫修道,而是指突破凡圣关到达修道位。

这里涉及到佛教的道次第,佛教的基本道次第是这样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再往上是解脱道(解脱道是解脱之前的加行),再到解脱位(获得证量之后是解脱位),在解脱位之后继续向上,经过七个阶段,超越意识觉照熄灭、意识熄灭(注意这个词啊,实际上是知性熄灭),达到菩提。

这个过程事实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能够完全经历,虽然这是人的生命发展进程中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状态),但我们不期望每个人都达到,因为不现实,这是第一。第二个原因,一个人自从突破凡圣关之后,他就会与常人不一样,他等于把自己从众生之中从世俗人之中抛出来,昨天杨教授说我们被谁抛来了世间,一旦在学道修道的路上突破了某些关隘之后,你就被从世俗间抛出,是你自己把自己抛出了。在这个序列中,我们看到佛教的修道是指什么呢?是指已经突破了凡圣关,进入到得无学果之前的这一阶段的修持或者生命状态,叫做修道、修道位。这个期间所修的禅定叫做道共定,它的特点是精神性的,三昧体验比较突出,更多我也没有系统地准备给大家讲,毕竟这个部分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条分缕析地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必要,太复杂。

后面说解脱定。从经过修道位,再继续向上修解脱道,经过解脱道,最后达到解脱果,在解脱果之后的所修的禅修方法,都叫做解脱定。解脱定包括四果阿罗汉阶段的禅定法门、修行法门方式和体验,还包括佛位、无上菩提位。解脱定在无学果的位置上有特有的禅定体验,但没有具体的书面记载,嗯~也有,瑜伽系统里有,但不清晰,说得不多,因为几乎绝少人达到这个境地,而且达到这个境地的人不需要别人告诉他怎么修,他自己已经获得了道慧,获得了关于禅定方法的知识,包括一些技术。

例如,经典讲,八地以上可以自创陀罗尼,就是说八地菩萨以上可以自创咒语,不是现在的心理治疗师或一些江湖上的人编个东西让人家念,我看到一个记载讲:xxx的信徒把xxx给的咒语反复念熟了,觉得很神妙,念得很有感应,后来突然有一天他把咒语写在纸上,放反了,然后发现原来咒语是(某个词)反过来念的,结果他的神秘感破灭了,这个咒语再也不灵了;所以咒语是不能乱编的,当年释迦牟尼佛嘲笑咒语,说咒语说破了就不灵。

扯远了,说解脱定吧。在无学果位上,自己就知道该怎么修行了。到穿越无学果之后到无上菩提,对人的心灵的境界层次系统就会无师自能,因为他经历了,了解了,如观掌中安摩罗果,如登临绝顶一览众山,非常清楚,因此他就会掌握到系统的禅法和知识,对其他的宗教会完全理解。在某一个特殊的阶段(不是无上菩提阶段哈,是无学果阶段),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他可能所有知识都消失殆尽,甚至字都不认识,话都说不出,但有一点,他对所有修道传统中的技术和方法正确与否、境界如何,他一清二楚,除了这个方面有知识以外,其他的他一无所知。所以你可以想见佛教的禅法、佛教的心理学、佛教的生命观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有解脱定的概念,至于无学果的定是什么样子、怎么修、我们能不能修,佛位的定什么样子、怎么修、我们能不能修,大家知道了这点,你就可以理解,也许说出来你可以揣摩,凭想象尝试一下,但你绝不可能真正到达。如果你只是凭想象尝试一下,那么我请问一下,你们觉得这是真实修还是假名修呢?(答:假名修)看,每个人都是有智慧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佛教的高级的定学,有许多的部分不仅是不共道,而且是普通正常人无法达到的,我说这个话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普通人,二是正常人,这个意思是说有可能有一部分人,虽然他没有证道,但他也可能理解某些特殊的道共定和解脱定,那是神经系统的某个部分得到异常激发,可能无意间在某个局部领域进入到类似的境界。关于禅定的类型,知识部分就这样。

文章场景:讲于心理学界禅修营

地点:重庆武陵山森林公园瑜伽谷

时间:2013年8月

禅修指导:上惟下海法师

记录整理:杜化、王小燕、史春娇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心学修讲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念佛感应疾病痊愈的案例九则

念佛感应疾病痊愈的案例九则

转帖一、庞老太念佛愈腰椎骨折我家隔壁的庞世珍老太太,现年八十三岁。 二○○四年六月三日下午,她想去理发店剪头发,半路上感觉腰疼,就回家躺在床上休息,谁知这一躺就再也起不来了。家人把她拉到医院检查...

见解脱不空绢索观世音菩萨 ——见即解脱,看一眼都增无量福报

见解脱不空绢索观世音菩萨 ——见即解脱,看一眼都增无量福报

不空绢索像出自《不空绢索续》,不空绢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现之一,也即三面四臂之观世音大士。凡见此像者,其功德如续部所云,有如下种种:亲睹此像即同现量观见观世音圣颜及不达拉清静刹土之无量宫殿;仅睹一...

索达吉堪布: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索达吉堪布: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索达吉堪布: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大学老师:大师您好,刚才的演讲当中提到,您特别笃信前世和今生。我就想问一个跟感情有关的问题: 在感情世界中,一对恋人喜结连理,步入婚姻;大龄剩男剩女寻...

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修福且缓 牛悔上生

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修福且缓 牛悔上生

十、修福且缓 牛悔上生诗曰:求增财产事劳忙,修福无空且缓长;缘尽披毛兼戴角,度兄说法脱牛殃。从前,有两兄弟。哥哥专门经营事业,财富无量。弟弟爱道学佛,出家修精进行,得到圣果,成就六通自在的阿罗汉道尊...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四)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四)

子三、随喜修道第九、随喜修道分二:一、经说;二、论释。一、经说:在回向处说诸善根摄为一,当说随喜之余。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是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回向,于余善根,为最为胜。世尊,何说...

佛教故事:少林故事:只履西归

佛教故事:少林故事:只履西归

只履西归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中面壁九年,取得正果后把法衣、法器和四卷《椤伽经》传给他的弟子慧可以,之后就离开少林寺,开始他回归西天天竺的行程。一天,达摩走到千圣寺,夜宿禅堂,当夜身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