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师:摄心在法门中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练习养成随时摄心的习惯,我们常说的平常用功,其实就是随时随地的摄心。摄心,不是把心紧绷起来,而是把心从外尘境界上收回来。

我们的身心世界,以唯识而言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等五位百法,时时刻刻像风雨一样的汹涌翻腾,所谓的五蕴炽盛就是如此。善恶心所勾动我们的心和我们的生命,而心所的牵动,又大都由境界而起,因此佛法说心、心所、尘境等是俱起的。我们的整个生命现象,就在这些俱起法中不断地流转变动。譬如看电视、报纸,接触世俗事物时,我们的心念起伏就会很大。心念起伏大,人就会觉得浮躁;或当心中有所挂念时,人就会显得焦虑疑惑,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所在牵动。而世间人纾解身心时,喜欢去爬山,看山上的风景,心里会觉得比较清静舒坦、开朗,那是因为风景所带动的焦虑、欲望、颠恨等心所的力量比较弱,而且因为境大,使我们的心有舒阔的感觉,如果境小,我们的五蕴身心又会跟著紧缩起来。因此出去爬山、看风景,其实内心还是在散乱之中,只是起伏没那么大,所以只有把心安顿在方法之中,才是真正把我们的心收摄起来。

然而要把心安顿在法门上,并不是三天两天、三年两年就能做好的,也不是进禅堂盘起腿来才要开始提方法的,而是随时要将身心收摄在方法中。平常摄心一个小时,就等于我们捡回一个小时的用功时间,长期累积下来,我们的生命就会有所改变,在真正打坐时,就会产生一股力量。当然,重点是一定要有方法,抓对方法之后,就将身心收摄在方法上。随时把心收摄起来,在方法上认真用功,练习让心不起名文句,否则我们的心仍在六尘缘影中散乱流转。当方法一直在运转时,我们的心就会跟著法门一直向前带动,自然使我们的心从外界抽离回来。因此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是收摄身心唯一的道路,如果方法换来换去,我们的心永远都在散乱之中。所以,我们就抱定一个话头,好也参,不好也参,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就能收摄起来。

大家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没事就把身心收摄起来,提起话头,即使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也等于是为自己的生命在争取时间。所谓积少成多,生命的力量就这么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慢慢培养起来的,用功或散漫、清净或染污,一点点小小的差别累积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差距。只要大家懂得利用片段的时间将身心收摄起来,用零碎片段的时间来成就自己整体的道业,功夫就会自然而然地加深。

因此希望大家能少说话,多摄心,不是要大家成天紧张兮兮,也不是彼此漠不关心,而是很轻松、很自在的在不断观照和反省之后,发现很多话其实可以不必说,把时间节省下来自己好好用功,也免得干扰别人。但是在做事时,要很诚恳、很用心,用亲切委婉的态度和别人沟通说明,该说话时专心说话,该做事时专心做事,不是要各位冷冰冰的。

总之希望大家懂得利用零碎片段的时间来用功,等到进禅堂打坐时,自然就会发现功夫不一样。我们修行道业的成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希望大家能多多留意。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戒嗔故事】会驱鬼的戒嗔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戒嗔故事】会驱鬼的戒嗔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喜欢听故事,戒嗔也不例外,那一年戒嗔刚上小学,有几个从小玩大的玩伴,都成了同学,其中有一个叫木头,还有一个叫石娃,这两个名字从小就一直这么叫着,所以上学了,也没有改口,至于他们填写在...

赢得父母的尊重(一)

赢得父母的尊重(一)

赢得父母的尊重(一) 作者: 张德芬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想声明一下,我认得的朋友里面,很少不孝顺的,或是说,不孝顺的人我大概不会和他往来。我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想象一个人怎么可以不对生他...

星云法师:度一切苦厄

星云法师:度一切苦厄

“人生像一杯苦酒!”从婴儿呱呱堕地开始,所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就是“苦啊!” 苦啊!这就是人生。 人从出生之后,在生命的旅途上,到处荆棘,坎坷起伏,颠簸不平,真是尝尽了苦涩的滋味。 人生,每个人都希望...

地藏菩萨感应录:悬之又悬在旅途 巧而又巧去处通(二则)

地藏菩萨感应录:悬之又悬在旅途 巧而又巧去处通(二则)

【北京】郑金坤2006-11-23一则2006年4月中下旬的一个周末,我从网络上查阅了列车时刻表,然后与沈阳《辽宁日报》社的朋友约定,星期五晚上从北京火车站坐车,星期六早上8点30分左右到达沈阳北站...

素食养生--冬瓜豆腐丝

素食养生--冬瓜豆腐丝

冬瓜豆腐丝慈济大爱每日推出一款食材简单、操作方便营养健康、美味可口的素食材 料冬瓜、豆腐丝、八角生抽、素蠔油、胡椒粉、盐、油做 法1,冬瓜去皮切块2,锅里放油扔八角,记得掰碎,中小火炒香,撒豆腐丝煎...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六十六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贤圣品第六之十 如上所言修道有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今应思择于此二种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 有顶由无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