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四章 善辩行者:跋达·昆达拉克萨

第四章 善辩行者:跋达昆达拉克萨

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住着一位家境良好的女孩跋达(Bhadda,意译为「贤者」,古译:跋陀),是个富商的独生女。[1]她的父母将她幽禁在一栋七层楼房的顶楼,因为她的性格热情,他们担心她性意识的觉醒会为她带来麻烦。

为了自卫而犯下杀夫之罪

有一天,跋达(Bhadda)听到街上的喧哗声,她便从窗户探头出去,看到一个罪犯正要被带往刑场。他是车站的一个年轻人,后来变成窃贼,被逮到时他正在抢劫。跋达一看见他就爱上他,于是躺在床上拒绝吃饭,除非她可以和他结婚。父母亲尝试劝她别做这种傻事,但她却死心塌地。于是她那有钱的父亲便用巨款贿赂守卫,请他将此人带到楼房来。

守卫遵照指示去做,将抢匪换成当地的一个游民。富商令抢匪和女儿结婚,希望经过这次命运的突然改变之后,他能重新做人。然而婚礼之后不久,新郎开始觊觎妻子的珠宝,想将它据为己有。

因此,他对她说当被带往刑场时曾发誓,如果能逃过一死,将会供养某个山神。他促请跋达将最好的首饰全都穿戴在身上,陪他一起去山神出没的地方一个陡峭的山顶断崖。他们来到这个「土匪崖」,国王都在这里处决罪犯,这时跋达的丈夫要求她将珠宝递给他。跋达眼见只有一条路可以脱困,于是请求丈夫准许她向他作最后的礼敬,当她拥抱他时,便顺势将他推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

成为最著名的辩论者之一

受到所犯下滔天大罪的煎熬,跋达(Bhadda)不想再回去过世俗生活,因为感官欲乐与财产对她来说,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决定出家修行。

她先加入耆那教团①,当接受剃度时,头发被从根拔起,作为一种特殊的苦行。但它又再长出来,且变得很卷,因此她被称为「昆达拉克萨」(Kundalakesa,古译:军陀罗拘夷萨),意即「卷发」。

但耆那教的教法无法满足她,因此她又成为孤独的行者。她游遍印度,拜访许多心灵导师,学习他们的教法,因此得到许多宗教典籍与哲学的杰出知识。

她特别擅长辩论,很快就成为印度最著名的辩论者之一。每次进入一个城镇,她都会做一个沙堆,并插上一根红苹果树枝,宣布若有人想和她辩论,就踩上沙堆以知会她。

跋达出家的各种说法

挑战沙利子失败,加入僧团

有一天,她来到沙瓦提城(Savatthi)并再次竖起她的特殊标志。那时沙利子(Sariputta)尊者正在揭达林精舍停留,听到跋达(Bhadda)抵达,他愿意和她辩论,因此便派了几个小孩去踩踏沙堆,留下记号。于是跋达带着必胜的信心,在许多人的陪同下来到揭达林。

她向沙利子提出许多问题,而他一一回答,直到她再也问不出话为止。然后沙利子问她,第一个问题就已深深震撼跋达,即「何者为一?」她保持沉默,无法确定长老的意思。她心想,他当然不是指「上帝」、「大梵」或「无限」。那么它是什么?答案应该是「食」(ahara,具有牵引、长养、持续之意),因为一切众生都需要靠食物维生。

跋达承认失败,请沙利子告知答案,但他说除非她加入僧团,否则不会告诉她。之后,长老就送她去比库尼道场出家,几天之后,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与佛陀相遇灵鹫山,出家受戒

这是《法句经注》记载跋达(Bhadda)遇见佛法的版本,但《长老尼偈》中跋达的偈(gatha)则呈现不同的情景:

往昔仅掩一布游,

顶上拔发覆污泥,

于无暇处思有瑕,

于有瑕处见无暇。

从白昼住处出来,

于灵鹫山峰顶上,

吾见清净之佛陀,

身边伴随比库僧。

双膝跪地吾顶礼,

于彼面前礼敬彼。

「善来,跋达!」世尊说,

即为吾授具足戒。(Thig. 107-109)

在这个版本中,跋达(Bhadda)与佛陀的相遇并非发生在沙瓦提城,而是在靠近王舍城的灵鹫山,跋达接受剃度也并非依照正式的仪式程序,而是在佛陀欢迎她成为比库尼时完成。他们之间的讨论也未记载在偈中,但跋达一定很快就达到觉悟了,因为佛陀后来宣布她为比库尼中「速疾神通」(khippabhinna)第一者。

沙利子带跋达见佛陀,闻法证果

《长老尼偈注》在注解这些偈时,试图将这些偈与古老的注释传统作调和。根据这个版本,在跋达向沙利子认输之后,她礼敬他,他则带她去见佛陀。然后大师知道她的智慧已经成熟,便对她说了一个《法句经》的偈:

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获得平静的偈,

好过千首无意义且与证悟涅槃无关的偈。(Dhp.101)

听完这首偈的结语,她就达到阿拉汉果与四无碍智(patisambhida-nana)。于是请求出家,佛陀同意,遂将她送往比库尼僧团,她在那里接受正式剃度。

看见不净,闻法求出家

《譬喻经》对于跋达(Bhadda)的觉悟,又提供了另一个观点。在跋达出家成为耆那教的女尼之后,她学习该派的哲学系统。有一天,当她独自静坐思惟教理时,一条狗接近她,口中衔着一只残缺不全的人手,并把它放在她面前。当跋达看见这个场景,并注意到那只手有虫在蠕动时,心灵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在激动的状态中,她问有谁可以对她解释此事的意义。最后她找到佛教僧侣,并被带去见世尊:

之后彼教吾佛法,

有关蕴、处、界之义,[2]

大师并说不净观、

无常、苦与无我观,

从彼听闻此法义,

吾得清净之法眼。

当吾了解真实法,

便求出家与受戒。

大师于是对吾说:

「善来,跋达!」之话语。

既得出家受戒已,

吾观小溪之流水。

经由洗足之水流,

吾知生灭之过程。

然后思惟一切行,

皆同如是法尔义。

当下吾心便解脱,

漏尽无余得苦灭。

如来于是称我为,

速疾神通第一者。(Ap.ii, 3:1, vv.38-46)

最后两句提到佛陀称跋达(Bhadda)为「速疾神通第一」比库尼(bhikkhuni)(AN 1, chap.14)。这个特质和比库拔希亚(Bahiya,古译:婆醯)相当,②他在佛陀告诉他:「见惟所见,闻惟所闻,感惟所感,知惟所知。」(Ud. 1:10)时,立即证得阿拉汉果。两人证悟最高实相如此迅速与透彻,在一瞬间就从凡夫位升到阿拉汉果位。

游化北印度,宣说佛法

跋达(Bhadda)的后半生都在北印度诸国游化,宣说佛法,并指导他人亲证她所达到的解脱目标:

漏尽解脱五十年,

游化盎嘎国(Anga)、马嘎塔(Magadha)。

于下诸地行乞食:

瓦基(Vajji)、咖西(Kasi)、高沙喇(Kosala)。

彼施主乃真智者,

布施跋达一衣袍,

已植广大之福田,

因她乃是离系者。(Thig. 110-111)

原注

[1]出处:《法句经注》(针对第102-103颂),Thig. vv. 107-111与注释:Ap. ii, 3:1。见BL, 2:227-232。

[2]五蕴、十二处与十八界之定义,见三界智(Nyanatiloka)著,《佛教辞典》(Buddhist Dictionary)。(译按:五蕴是组成身心的色、受、想、行、识等蕴。十二处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处」就是生长的地方,十二处前六者是认识的机构,后六者是认识的对象。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界」就是保持自己,十八界就是十八种各有界域的界别,以三个为一组,依根、缘境、发识三和合,由认识关系而成立。)

译注

①耆那教是由尼乾陀所创,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此教派主张苦行,以克服身心的束缚,而得到心的自由为目标,尤其严禁杀生,并强调舍弃所有。与佛教同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教理用语等和佛教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②婆醯(Bahiya)即是比库中「速疾神通第一」者。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宁愿做傻瓜

宁愿做傻瓜

从前有一个禅师叫作“无相大师”。无相大师给弟子开示的时候,常常跟他们说:“修行就是要宁愿作傻瓜,要有傻瓜的精神才可能证悟,才有可能开悟。”因为常常讲,所有的弟子都已经记住了:“师父常常说宁作傻瓜。”...

如何挽回老公?这些挽回技巧女人一定要懂

如何挽回老公?这些挽回技巧女人一定要懂

如何挽回老公?想要挽回老公,也是有技巧的!其实,无论是多么幸福的婚姻吗,两个人毕竟是不同的个体,也难免会产生矛盾,出现想离婚的念头。当离婚的念头出现的时候,如果你不能有智慧地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那即...

过来告诉你已经离婚怎样挽回婚姻

过来告诉你已经离婚怎样挽回婚姻

谁不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幸幸福福的,自己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也都做了,但是确实没有任何的效果。其实婚姻和恋爱不一样,这其中有很多的责任和家庭牵扯。想要真正挽回自己的婚姻还要是用正确的办法,不如来看看已...

持《百佛名经》,10年慢性咽炎好了。

持《百佛名经》,10年慢性咽炎好了。

转载:持《百佛名经》,10年慢性咽炎好了。持《百佛名经》,10年慢性咽炎好了。看到有同修因修持佛法,治愈了咽炎,末学也有感而发。末学从7月28日发愿,七日内读诵《百佛名经》49遍。其实诵这49遍末学...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二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二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一百三十五页最后一行: 【吾哀汝等。...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69)“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69)“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修药师法不但对重病的人很有效,还会带来事业的成功以及修行上的究竟,除病离苦,闻说药师名号即得灭罪往生。修药师法及持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