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苦、静、凡、放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参禅即是要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都是以静为基础。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35、宝筐镜影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35、宝筐镜影

35、宝筐镜影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说: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时时变化,如梦如幻。仓海变桑田,桑田变仓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眼前的事事物物何尝不是...

35佛是万能的吗?

35佛是万能的吗?

佛是万能的吗?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佛的智慧和福德深浅大小,「无知即全知,无能即全能」。无知并不等于愚疑,无能并不等于无力。有和无是一体的两面,有存于无,无含容有;唯「无」能涵盖全体,「有」则不...

弥天大罪,一忏即消——邪淫悔过向善增福报实例

弥天大罪,一忏即消——邪淫悔过向善增福报实例

悔过向善的福报实例明朝时人洪焘,有一天暴毙,恍惚间被一绿衣人引到阴府。洪问平生的食禄若何,绿衣人从衣袖中抽出一个大纸袋给洪看,洪看到纸后注写著本来可做到参政事的大官,但因在某年月日***了一处女,将...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离开菴没芭娜帝伽之后,佛陀先去那烂陀,然后再前往鸯伽的一个大城市,瞻波。鸯伽是频婆娑罗王管辖下的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地区。佛陀在那里时,住在满布馥香莲花的伽伽罗湖畔一个森林...

星云大师:《心经》第13课03

星云大师:《心经》第13课03

星云大师讲《心经》第13课丨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03三、生死流转我们读《般若心经》,主要是为了要有般若,证悟般若智慧,超越对待、超越有无、超越生死之外,去认识自己生命的实相,去认识自己的本来面貌...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下 九、佛教的南传与北传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下 九、佛教的南传与北传

五下 九 佛教的南传与北传极力提倡佛教的阿育王,为了要把佛教传播於世界各地,他选派了很多宣教师,组织传教团,分别到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传教团到处,备受当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其中传教最有成绩的,要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