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苦、静、凡、放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参禅即是要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都是以静为基础。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吴秀波坚持吃素

吴秀波坚持吃素

来源:资料图吃素吴秀波吃素不过是这几年的事。俗话说,光脚不怕穿鞋的,结婚之前,他是个赤脚汉,天地拿我没办法,不知道和所谓怕。结婚,大儿子出生,小儿子出生,生活的压力给了他工作的动力。《黎明之前》一夕...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无欲无求,心平气和。水中月、镜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为动。情欲、物欲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修,...

真心如来藏与佛心有什么区别?

真心如来藏与佛心有什么区别?

真心如来藏与佛心有什么区别? 问:师父讲讲,真心如来藏与佛心有什么区别?阿弥陀佛。 明证法师答:真心如来藏是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对真心的称呼。佛心是成了佛以后,对真心的称呼。就是这个区别,究竟是什么区...

城市野生动物 远亲不如近

城市野生动物 远亲不如近

某日,在三环路上行车,蓦然瞥见一只大鸟划过天际,“红隼!”我脱口喊出其名,令旁边的朋友惊愕不已。其实,隼这种猛禽在城市楼宇间的亮相并非罕见。夏日黄昏,京城上空不时会出现三五成群的夜鹭,不慌不忙缓缓飞...

弟弟早逝又连父母双亡,此痛何消?何以为孝?

弟弟早逝又连父母双亡,此痛何消?何以为孝?

梅和弟弟俩,勤奋苦读书,经历十二年,双双医学院。可是,弟弟在市三院工作才半年,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抢救无效走进了黄泉,真是天不遂愿啊,这个晴天霹雳劈昏了她、这股狂风骤雨直接把她推向了万丈深渊,她...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社会上的恶性事件?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社会上的恶性事件?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社会上的恶性事件? 问:网络上很多新闻刚登出来时,人们的说法都是不相信,人们总是习惯性把事情和黑暗的、负面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呢?(例如:官员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