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似人生,其心、其书、其友、其养全在其中

品茶,品味,品人生。

如果茶只是一杯普通饮品,恐怕不会受到那么多人喜爱。茶有内涵,不仅在于茶在水中弥漫的滋味与香气,能在于在这一杯小小的茶中,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茶之心】

第一是等待沸水的耐心

第二是如何泡好茶的细心

第三是沏茶时的专心

第四是品味其中滋味的静心

【茶之贵】

品茶贵静,茶事贵和;

茶友贵淡,茶商贵诚;

茶礼贵敬,采茶贵时;

制茶贵精,泡茶贵洁;

茶人贵真,茶性贵纯。

【茶之理】

普洱不要畏惧岁月的流逝,

虽然时光常常是美好的敌人,

但也能成就历久弥香的经典。

抹茶馥郁浓烈的香气背后是倾其所有的付出,

甚至粉身碎骨。

乌龙要练就特殊的气质,

必须耐得住静置的寂寞。

红茶脚步可以遍及全球,

是因为心够宽广,有无限的包容性。

【茶之性】

黑茶浓郁厚实

白茶清淡爽滑

黄茶清香甘甜

绿茶清新宜人

青茶变化多端

红茶醇厚甘美

花茶香浓郁美

【茶之书】

《茶经》(作者:陆羽)

《煎茶水记》(作者:张又新)

《品茶要录》(作者:黄儒)

《大观茶论》(作者:赵佶)

《茶具图赞》(作者:审安老人)

《续茶经》(作者:陆廷灿)

【茶之友】

独啜曰神

二客曰胜

三四曰趣

五六曰泛

七八曰施

【茶之养】

茶香通窍泡一杯茶,

茶香透过鼻子进入大脑,

情绪瞬即平静下来。

心生欢喜,身心共治。

茶味养肤不同的茶都有其性味归经。

饮茶、用茶得法,

身体得到滋养,皮肤自然焕发光彩。

茶性清心喝茶养心,

藉品茗使身体放松,

心绪宁静,细品养生真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学的真面目:26:有为和无为

佛学的真面目:26:有为和无为

26:有为和无为客观地讲,有为与无为之辨证关系并不是靠理解来了知的。我们只要不识空性,未能明心见性,首先就无法真正地了知什么才是无为法(此乃属于胜义谛范畴)。所以我们初学者只有望文解义地作一种想象或...

男众有七次出家机会,女众只有一次,是不是对女性的岐视?

男众有七次出家机会,女众只有一次,是不是对女性的岐视?

男众有七次出家机会,女众只有一次,是不是对女性的岐视? 问:我来自河南平顶山学院。听说女众出家人如果还俗,就再也没有出家的机会;但男众出家人却有七次机会,这是不是一种歧视?索达吉堪布:在佛教历史上,...

越追求物质享受,心就容易散漫

越追求物质享受,心就容易散漫

现在高科技,电脑,尤其是手机,可以上网。我看到许多人,有事没事就拿着手机看微信。可见,这个心不容易调伏。心很散漫,无法安住,就找个微信看看,日子也能过去。高科技给人带来方便时,确实给修行人带来了太多...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应用大神通力,展示广博庄严清净无碍道场,为无数大众,演说深奥的六根相聚法门(楞严经有六根互用...

达真堪布:反省是最好的修行

达真堪布:反省是最好的修行

达真堪布:反省是最好的修行 大家要明白,不让你自私自利,不让你求这个求那个,这是令你最终得到解脱和圆满的方法。不是佛菩萨和上师在要求你、强迫你什么,也不是不要你解脱成佛,只让众生解脱成佛。大家要明...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加行,又译方便,或称前方便、方便道、前行、道前基础,指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行军之前的备办粮草,出车之前的加油打气,正式修道之前所修的一切行,都可叫做加行。佛教各种修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