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的思想渊源

茶,源于绿色,赋予生命,尊享健康。今天,您关注健康了吗?

禅茶一味的思想渊源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若是对我们的内容有所认同,请点击屏幕右上角

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地狱五条根

净土法门法语:地狱五条根

1 这个世间人贪求爱欲,殊不知爱欲是包了糖衣的毒药,你尝到味道时候很甜,到后来它要你的命!爱欲不是好东西,不知道的人去贪爱,知道的人一定是防范,沾都不会沾染它。2 爱欲是生死之本,是一切恶的根源,今...

锦绣卷

锦绣卷

原料:豆腐衣3张,素肠2根,胡萝卜200克,琼脂100克调料:盐1茶匙,胡椒半茶匙,素鸡粉1茶匙,糖半匙作法:1、素肥肠切丝过油,琼脂用热水化开后,再冻成块状切丝,胡萝卜切丝, 豆腐衣剪 成长30公...

自立法师: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自立法师: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这一章,释迦牟尼佛训诫我们,情欲像一团火似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欲火烧死的。佛言,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夫为道者,夫,是个文言文...

《佛说见正经》告诉你为何众生沉沦生死而不信轮回

《佛说见正经》告诉你为何众生沉沦生死而不信轮回

佛说正见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国精舍。正以食时。将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如是我闻,佛在罗阅只国的精舍时,正值午食时,同诸比丘五百人、菩...

索达吉堪布:有时帮人也烦,有些人太贪婪或利用你,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有时帮人也烦,有些人太贪婪或利用你,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有时帮人也烦,有些人太贪婪或利用你,怎么办? 问:我是您的一位80后忠实读者,从《苦才是人生》开始认识您,您说过,“做善事不要拖延,条件成熟时要立即行动”,能否请您再就此开示一下? 答:...

佛教故事:法海搜珍:我身有无·出大智度论

佛教故事:法海搜珍:我身有无·出大智度论

我身有无出大智度论【经文】有人远行,独宿空舍,夜中有鬼,担一死人,来至其前;复有一鬼追来瞋骂,谓死人是我物,汝忽担来,是何道理?先鬼言:『此是我物,我自当持来。』后鬼言:『是死人实我所有。』二鬼各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