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要回向?

1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2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3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4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5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 越积越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6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7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8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

9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

10 不回向,你所修的福报、功德是有范围的、有限的。

11 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变成无限的。

12 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则功德无量。

13 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养功德才能圆满。

14 我们修行,不是为自己修,而是为众生修;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

15 我们以智慧善巧方便将佛法传播,推荐给一切大众;这样去做,做了不求人间任何的福报,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净土,这叫回向。

16 念佛这个法门,经上还有说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

17 为什么叫“不回向法门”?因为念佛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换句话说,他虽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

18 我们断恶修善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不是为自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乃至于我们生活、吃饭、喝水也不是为自己;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

19 有恩的,我回向给你,这是报恩。

20 有怨的,我回向给你, 这是解除怨结。

21 冤业病,是冤亲债主缠身。以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这是调解。他若接受,问题就解决;若不接受,就有麻烦。

22 佛教我们每天念佛、听经,都将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他们明了,我们成就了,就是报恩、还债;这样,就可以减少冤亲债主的障碍。

23 我们拜佛、诵经、念佛,都希望回向给历劫冤亲债主,更应当发愿:将来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首先我来度你们。

24 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25 回向,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心才清净!

26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

27 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 越迷越深。

28 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29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30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

31 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

32 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33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34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

35 “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36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

37 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38 我们除了学佛之外,还要面对社会的现实。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来处事待人接物,如何来过我们现前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恒顺众生”,这个日子过下去才没有障碍。

39 要顺他,不能不顺。顺的里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顺,是要有理性的顺,这样才没有错。

40 “恒顺众生”,众生无论作善作恶,你要能够忍得过,你要能够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就是“恒顺众生”。

41 唯有恒顺众生,心里才不起烦恼,心才会平静。众生恶,旁敲侧击诱导他,实在不能的,随他去!几时他回心转意,几时再来度他。

42 “普皆回向”是总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生净土。

43 “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净无为。

44 “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

45 “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46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将无量劫的恩人、冤亲债主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最圆满的回向。

47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

48 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共生--秋鹭与犁牛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共生--秋鹭与犁牛

共生--秋鹭与犁牛在一处风景如画的山坡,有一对老朋友正互相如鱼得水般的谈天及共进午餐。不远处,另对老朋友,也时时相互呼应:喂!朋友吃饱了吗?干净了吗?舒服多了吗?嗯!谢谢!多亏您们帮忙,不然也没有一...

基督教徒  助念往生

基督教徒 助念往生

基督教徒 助念往生 我母富宝琴,今年七月十四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说来稀奇,母亲去世后竟分别按基督教和佛教仪式作了两次后事安排,最终往生极乐世界。 经过是这样的: 一...

放生文库:众生的平等 才是真正平等

放生文库:众生的平等 才是真正平等

众生以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佛经上说,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形态各异,而同样是有情,所谓有情,就是有能力感受苦乐的一条条性命。轮回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上至天界,下到地狱,以及这之间...

怎样才能在对境面前心平气和?

怎样才能在对境面前心平气和?

面临一切境遇,无论顺与逆,好与坏,善与恶,皆泰然视之为修行的对境,视之为成就的助缘,将一切对境转为道用,即是恒时欢喜。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得到呢?只有依佛法,依智慧、依觉悟的人才...

为什么佛说富贵难求?

为什么佛说富贵难求?

佛说富有学道难,是查询众生的根机加以叙述的。何以富有学道难呢?一个人此生能得到富有,也是他的宿世与人为善的异熟果。而在享用各种五欲六尘快乐时,威逼造业者多。财、色、名、食、睡的各种引诱,令他喫苦只怕...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天堂里没有垃圾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天堂里没有垃圾

天堂里没有垃圾我至今仍不知道她怎么称呼。甚至连姓什么也不知道。可知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去了另一个世界时。姓对于她,已没有了意义。她是我们家楼前收拾垃圾的一位年老的妇人。老妇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