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为僧者,若不奉守佛法戒律教规,所修之行必为有过之行,流于表面,则无真正成就。

佛陀有云:不奉守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此意即指为僧者不守戒法,则将贪求世法之益,而无修行之心,自是无有成就之可能。

现世之诸出家行者,上至部分法师活佛,下至芸芸僧众,多有不守持戒规之徒;欲真修者,实为极少数也。

出家人在其出家之前,为世法情爱所执着,故贪求红尘爱欲之念,与普通凡夫无异;一旦落发出家,而世法欲念未断,则其烦恼障自不可消,不能割断烦恼。于此时,纵不得贪求情爱,亦难断除贪求利养之心,因此,其时之贪即为利养之贪,故五蕴之执尚且坚之,为僧者不能奉守法戒,而流于假修,终无所成。

若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奈缠缚。此乃法义所示,亦为部分出家之行者行持所显。诸有出家人,貌似已得清净,行持处亦多有清净妙白相显之,低眉垂首,不苟言谈,逢言即曰:阿弥陀佛!所见之时常在一僻静之处参禅打坐,看起来颇似真实之修行人,其实不然。

这些僧侣他们虽然表现得非常清净,行持严谨,但是其并未了悟万法万事皆空的道理。

何以故?由其六根未净,尘境所对执着未除,因此是仍然贪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五蕴不空,世法之颠倒梦想不能离弃,兀自沉浮于诸世法幻相,未能看清其本质是虚妄之化显,从而烦恼障时时缚己之身,日夜不能遁离其惑。

所以此等僧众虽貌似清净,而实未得了悟。虽在静坐,却心意流驰散乱,为外境所迁,为内外之魔罗惑乱,不能提起正念;思维外境,无明垢业覆盖自性光明,烦恼诸障滋生扰乱,所以身虽在此处,心却不知何处去!他人在修禅入定,彼却在意念散乱,思维其他,摆出一个静坐姿势,任随意业之黑白二障纷至沓来,此起彼伏,不得清净。

所以为僧不守戒,势必修行流于表面,其成就自是如同水中花,镜中月般,终是无得。

(完整法义请详见《子必依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必破财的家居物品 放一个穷一生 赶紧丢掉

必破财的家居物品 放一个穷一生 赶紧丢掉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升高,购买能力也逐渐提升,人们开始会购入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一种收藏爱好,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精神方面的追求。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收藏物品都是适合家里的,有的一些...

念佛人头上有光,正气人头上的光比不上

念佛人头上有光,正气人头上的光比不上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削发的时刻,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有一日,他的近邻有一白叟过世,他的子孙为他牵亡,牵亡的时刻,仙婆替亡者措辞。他认为很稀奇,莲池大师还没削...

老和尚和鱼贩的故事

老和尚和鱼贩的故事

在某个寺庙里有一位年老的和尚,出家已经很久了。但是因为天资笨拙,口才也不好,讲经说法更是轮不到他,也没什么信徒来向自己讨教亲近,看着自己的那些年轻的师弟们一个个徒众甚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开展的有声有色...

为什么要“拜太岁”

为什么要“拜太岁”

拜太岁,又叫顺星。太岁为道教神名,经***载太岁为天界主管吉凶祸福的大神,民间也历来有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语。顺星这一传统大约在秦汉之际就已非常盛行,古书上说逢太岁之年,无灾必有祸。故凡在本命年的...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八十节 导游普陀山全山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八十节 导游普陀山全山

第八十节导游普陀山全山在太平时中外的善男信女们,礼佛游览者,四时不绝。出家僧侣,参访朝拜者,亦是三五成群,络绎于道。随时可以赶斋,到处可以化缘,号称罗汉境界,海外家风。相传二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圣诞...

隋朝时期五台山佛教

隋朝时期五台山佛教

隋朝五台山佛教,是从北周静帝宇文衍于大定元年(581)二月将帝位禅让给相国、隋王杨坚,至恭帝杨侑于义宁二年(618)五月将帝位禅让给大丞相、唐王李渊的这三十八年间的五台山佛教。第一节 隋代诸帝与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