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为僧者,若不奉守佛法戒律教规,所修之行必为有过之行,流于表面,则无真正成就。

佛陀有云:不奉守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此意即指为僧者不守戒法,则将贪求世法之益,而无修行之心,自是无有成就之可能。

现世之诸出家行者,上至部分法师活佛,下至芸芸僧众,多有不守持戒规之徒;欲真修者,实为极少数也。

出家人在其出家之前,为世法情爱所执着,故贪求红尘爱欲之念,与普通凡夫无异;一旦落发出家,而世法欲念未断,则其烦恼障自不可消,不能割断烦恼。于此时,纵不得贪求情爱,亦难断除贪求利养之心,因此,其时之贪即为利养之贪,故五蕴之执尚且坚之,为僧者不能奉守法戒,而流于假修,终无所成。

若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奈缠缚。此乃法义所示,亦为部分出家之行者行持所显。诸有出家人,貌似已得清净,行持处亦多有清净妙白相显之,低眉垂首,不苟言谈,逢言即曰:阿弥陀佛!所见之时常在一僻静之处参禅打坐,看起来颇似真实之修行人,其实不然。

这些僧侣他们虽然表现得非常清净,行持严谨,但是其并未了悟万法万事皆空的道理。

何以故?由其六根未净,尘境所对执着未除,因此是仍然贪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五蕴不空,世法之颠倒梦想不能离弃,兀自沉浮于诸世法幻相,未能看清其本质是虚妄之化显,从而烦恼障时时缚己之身,日夜不能遁离其惑。

所以此等僧众虽貌似清净,而实未得了悟。虽在静坐,却心意流驰散乱,为外境所迁,为内外之魔罗惑乱,不能提起正念;思维外境,无明垢业覆盖自性光明,烦恼诸障滋生扰乱,所以身虽在此处,心却不知何处去!他人在修禅入定,彼却在意念散乱,思维其他,摆出一个静坐姿势,任随意业之黑白二障纷至沓来,此起彼伏,不得清净。

所以为僧不守戒,势必修行流于表面,其成就自是如同水中花,镜中月般,终是无得。

(完整法义请详见《子必依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素于身静于心 一南的“天厨妙香”素食品

素于身静于心 一南的“天厨妙香”素食品

创业是种性格,吃素是片爱心;学校授予知识,文化予人智慧。 这是一南的人生感悟,简单纯粹却又耐人寻味。纵观她的创业之路,由曾对人生、对事业的迷茫、彷徨到有朝一日的豁然开朗,一南在不断的成长中开始了创业...

这样修行,你求什么得什么。【梦参老和尚】

这样修行,你求什么得什么。【梦参老和尚】

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什么呢?现前的一念心。随时检点你自己的心,看看入道不入道,淫、怒、痴,一点事情就发火,这个效果就不大了。因为在愚痴当中所做的事情效果不太大,必须得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经常...

佛教故事:国王拒美人(2)

佛教故事:国王拒美人(2)

国王拒美人(2)长者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当王后的福气,便把她嫁给全国第一大元帅做妻子。除了王后的地位以外,她是全国第一位权贵夫人了。可是她仍然贪心不足,素志未遂,自作多情的暗恋着国王。希望着有机会给国...

看完恍然大悟,清净的布施才能得到真正的福报!

看完恍然大悟,清净的布施才能得到真正的福报!

福报是修来的,功德是学来的。我们真正能学修舍心,真正能做布施,才能得到这些福报。否则即使我们得到了一些暂时的利益,也是一种痛苦,一种压力,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福报,也不可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真正修来的...

达真堪布:破戒、犯根本戒后如何忏悔,如何重新受戒?

达真堪布:破戒、犯根本戒后如何忏悔,如何重新受戒?

达真堪布:破戒、犯根本戒后如何忏悔,如何重新受戒? 问:破戒,犯根本戒才需要重新受戒对吗?犯支分戒只要忏悔就可以,不需要重新受戒对吗?破戒以后想尽快重新受戒,该怎么办?是必须在上师三宝前受戒吗?因...

少买一件衣服一年至少减排二氧化碳5.7公斤

少买一件衣服一年至少减排二氧化碳5.7公斤

打开衣柜,看看里面有多少件衣服,按照一条裤子从生产到最终丢弃产生47千克碳排放来计算,那个小衣柜里装下了多么庞大的碳排放数字。低碳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从低碳服装开始,或许是最容易的。很多人一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