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因茶结缘,与佛结缘!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中六根,外六尘,内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今特将太上老君请入虎狼之师商丘团队,保佑商丘团队每位茶商早日登到事业的顶峰,将健康、大爱传送到社会各地!愿关注此平台的每位朋友全家幸福,心想事成!南无阿弥陀佛!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饥饿的蜘蛛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饥饿的蜘蛛

蜘蛛一天早上,一只饥饿的蜘蛛在谷仓的一顶旧帽子里结网。这可不是结网的最佳地点。农夫说,我每天到田里干活时时都要戴帽子。他把蜘蛛赶走了。接着,饥饿的蜘蛛把网结在了一个水桶口。这可不是结网的最佳地点。农...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猫儿问食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猫儿问食

猫儿问食一只渐渐长大的小猫问母亲:「我们可以吃的食物是哪些?」母猫说:「人类自然会教你。」夜里小猫潜入一户人家,藏在瓦盘碗盘间,有人看见了猫便说:「奶酥、乳酪和肉等物品要严密收藏,小鸡的笼子也要挂在...

周安士:援引大藏目次 欲海回狂

周安士:援引大藏目次 欲海回狂

援引大藏目次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宝积经楞严经圆觉经涅槃经佛本行经密严经阿含经法句喻经过去因果经梵网经杂譬喻经禅秘要经普曜经出曜经威德陀罗尼经维摩经三戒经八师经处胎经摩耶经修行道地经僧护经优填王经提谓经...

因果是迷信吗?从两个真实小故事想到的

因果是迷信吗?从两个真实小故事想到的

佛家有云:“因果透三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因果定律。犹如牛顿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科学。但是,困扰许多人的一个问题是,人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善人不得好死,恶人却活的...

星云大师: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星云大师: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

星云大师:规劝青少年的祈愿文

星云大师:规劝青少年的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您可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多么混乱啊!我们现在的人心多么险恶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恐惧中生活!我们几乎时时都在苦难里挣扎!有些儿童只知道顽皮嬉戏,不知道读书上进;有些青年只知道任性玩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