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是什么味?

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正文 -

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茶禅就会一味,茶味就是禅味,禅味也就是茶味,禅茶不就一味了吗!至于,茶禅一味是什么味呢?

禅茶一味的第一味,是苦甘之味。

人有四大苦,生老病死,还有小苦、小小苦,岂只八万四千个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茶性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茶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让禅家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禅的人,在品茶时,品味人生,使人生回甘味,参禅的目的,要参破苦的意义,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体会到先苦后甘的意义,求得对苦的解脱。禅茶的第一味,就是苦甘之味。

禅茶一味的第二味,是调和之味。

茶的元素加入禅的元素,茶就变成禅茶。茶一旦成了禅茶,就有茶和禅两种元素。凡喝这茶的人会接受这两种元素,享受茶的解渴,也享受禅的满足。

茶与禅调和,并不是说原来的两种元素消除不复存在。相反的,禅还是禅,茶还是茶。不同的是,茶与禅一旦调和,两种元素就不再是分开的,因为,已经调和在一起,构成一个实体、一种饮品,让我们享受到柔和、圆融的抒情意识,也让我们享受明快愉悦的感受。人人若内心充满慈悲,就可以调和一切,享受禅茶一味的调和之味。

禅茶一味的第三味,是清净之味。

静是修持者的最初步,静的目的在宁静以致远,定、静、安、虑、得,太多的事物需要在静中求取真解。要达到静,首先需要清、需要净,清净是建筑静的基础,没有清净就无法静。

从字面来看静就很清楚了,静是青与争之组合,青者清也;争者净也。清什么?什么不清?争什么?什么不争?人有太多需要去清的事物,也有太多弄不清的事物。人也有经常不争的事物,也有经常需要去争的事物。那该清的清,不该争的不争。由此,也就没有不清的,没有不净的,自然就静了,品茶讲究静,就是为了品出清净味,清净味必须先要有静,静的时候品茶,必能品出茶的清净之味。

禅茶一味的第四味,是高雅之味。

凡是正确,合乎规范就是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很深,品茶谈心是雅事,茶人啜客为雅士。

品茶时的感官体味,与人的感觉直接的接触,同时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茶的意境在于雅,禅的精神在于悟,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茶的无限真谛需要喫茶去。禅茶的高雅之味,需要茶的雅与对禅的领悟相结合,才能体验到禅茶的高雅之味。

静默率真是禅的精神之一,质朴清幽的性质也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茶是禅的活用。品茶要求简单来体现禅的意境,并不需要多余的语言,人们只是专注于体会茶的味外之味,禅的精神也在于此。

茶性清香,饮茶时,安详静谧的心态,能帮助参禅者达到自我启示的作用,进入冥想的第一阶段,同时也感受到平和的风致。

真正理解禅茶一味要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的品位去参悟。茶艺是动态的艺术,在操作三段十八步作品完成前的听味品趣,就是茶味与禅味同一兴味,也就是说:茶禅一味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空也之泪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空也之泪

空也之泪空也禅师有一次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笑说道:这么一个胆小的出家人。空也禅师说道:你们...

沙茶素肉

沙茶素肉

【时 间】:25分钟【材 料】:素沙茶50公克、辣椒2根、红萝卜80公克、小黄瓜1条、素肉片200公克【调 料】:盐、味素各适量,香油少许,太白粉1大匙【作 法】1、素肉片加水泡软。2、素肉片捞起沥...

这些米饭的烹制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疾病有着显著

这些米饭的烹制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疾病有着显著

我们人食用五谷杂粮其实总难免的会让自己的身体出现一些疾病或是不好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我们自身不能及时的发现和进行制止其再度发酵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而好在其实现在我们的养生食疗界的...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88」“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88」“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修学药师法门后,或者说学佛后,怎样能把佛法真正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秘笈”告诉大家,请大家在百忙中一...

惟海法师: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

惟海法师: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

昨天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禅法的基本类型,最有价值的是区别了静息型的禅修与念力型的禅修,区别了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二者比较,佛教似乎更重视觉观,但我们讲,两者如阴阳,要结...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张提点醉索题诗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张提点醉索题诗

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张提点醉索题诗话说济公别了王锦衣,回转寺中,连日无事。那一日在厨房下脱下衣袍,来捉虱子,忽见一个少年居士手拿著一封书,走进来向火工问道:我要来见济书记,方才在方丈室中问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