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慈悲最高贵的生活方式最殊胜的修行法门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

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简单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随大众比较和竞争。他们不会做任何智者所不认同的。他们的心经常忆念:愿所有人和众生生活得幸福、安全、心思贤厚和自在。愿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安宁,无论是弱的、强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我们能看到的、我们不能看到的、近的、远的、已生的和将生的。愿不会有任何人杀害其他人,不会轻视其他人的生命,不会因为愤怒和恶心带给其他人痛苦和困难。犹如母亲以自己的生命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以无界限的慈悲心覆盖全世界和众生,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慈悲心不受任何东西所分隔,我们的心没有任何的仇恨或怨愤。不论任何时候,在行、住、坐、卧时,只要清醒的时候,我们愿保持心中的慈悲。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不落入邪见和贪欲,过着安宁的生活,达到觉悟,修行将能真正超越生死。在诵念并修行《慈经》几个月以后,这些僧侣理解到那些不安的精灵所受到的痛苦。结果,那些精灵也开始修行《慈经》,充满爱的能量,森林也因此恢复了宁静。声与光无孔不入:我们的爱也需如此。

佛陀还传授了许多明确的练习方法,帮助弟子修行与实践四无量心:若是你的心充满着慈,便将慈送往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然后往上送、往下送。接纳一切,不带仇恨、排斥、愤怒或敌意。慈之心何其大,它不可衡量地成长着,终将能拥抱全世界。也依此法修行悲心、喜心、舍心。

带着慈心,比丘渗入了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上、下、周遭、一切地方,接纳一切。他带着慈心渗透全世界,他的慈心宽广无涯、孕育成熟,不受拘束、不带仇恨或恶意。对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如此修。如果爱的能量够强,就可以把这股能量散送给十方的众生。我们可以把爱观想成音波、光波,或纯洁的白云,缓缓地散开笼罩全世界。但慈观不仅仅是观想而已。真正的云会带来雨水,声与光无孔不入,我们的爱也需如此。与人相处时,必须观察我们的爱心是否存在。

坐着修行慈观只是个开始。但,这是个很重要的开始。我们安静地坐着,谛观自己。有了修行,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涵蕴一切,拥抱一切。在学着以爱来看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清除心中的愤怒与仇恨。只要这些负面的心态还在,我们的爱就不算完美。也许我们会以为我们有办法理解、接纳他人,但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去爱。龙树说过:“修行慈无量心时,你一定要谛观,以便面对你心中的愤怒与仇恨。”在龙树《大智度论》法文译本的前介中,译者拉默写道:“四无量心不过是柏拉图式的理想。”理想而已,不是能够修行的。虽然,拉默教授是个了不起的译作家,他对佛家修行却所知不多。在希望众生幸福、和平的发愿那刻,爱的能量也在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爱将渗透我们所有的感受、认知、心行和心识;事实上,它们变成爱。这不仅是“理想”而已。

龙树直截了当地说道:当我们希望十方众生幸福时,慈这个心念便油然而生。它开始跟随我们的感受、认知、心行和心识,从我们的语言和行动中表现出来,也影响到其他的不相应法(既不属于心理也不属于身体的世间有为法)。一切各法彼此和合,皆可称之为慈,因为慈是它们的根源。这些心法和心念是造成我们未来行动的条件,但一切皆由思(意志)这个心念而得名,因为在造成身业和口业的能量中,思是最强的。对于悲,对于喜,对于舍亦如是。

1、正念是让我们谛观色受想行识的能量,进而看清楚真正的需要,不致沉没于苦海中。最终,我们的心念、心意将充盈着爱,由那刻起,我们的行动也都会流露出爱。言语和行动是心意之业,因此,心意中若是弥漫着爱,一言一行也充盈着爱。我们将只说爱语、正语,只做能带来幸福、减轻痛苦的事。然而,在《大智度论》中的另外一段,龙树却说,四无量心仅是心愿,只存在我们的心中。这种说法跟拉默教授的柏拉图式理想一样。原来,是龙树给拉默这种想法的!但,如果我们能记得龙树一心要提升在萌芽中的大乘佛教,就更能了解个中原委。他写道:“小乘佛教徒修行四无量心,但他们所修行的四无量心仅在心愿形式。同时修四无量心与十波罗蜜多。”

2、即是能转变世界的菩萨四无量心。为了要提倡大乘佛教,龙树错怪小乘佛教中的四无量心仅为内在形式,而无外在表现。这跟他之前讲的“当爱在心中生起,言行就会流露出来”有所矛盾。把慈、悲、喜、舍当成仅是存在心中的心愿是不正确的。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要在心中生起四无量心,也要在言行中把四无量心带到世界。我们修行慈观时,并不只是要观想爱在空间中散播,更是要接触匿居心底的爱之源,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表达和分享我们的爱。我们要不倦修行,直到能在他人身上看到我们的爱的确成果,直到能把平安及幸福带给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对我们极不友善的人。慈悲之心: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皎洁的修好眠。

在《增支部经》中,佛陀提到修行慈观的11种好处目的是为了要鼓励人们修行:第一种修行者好眠。第二种醒来时,感到心境轻松舒坦。第三种不会做噩梦。第四种广受喜爱,与众人相处时轻松自在。其他人,尤其孩童,喜欢与之亲近。第五种亲爱非人类众生,例如鸟、鱼、象、松鼠。可见或不可见的生命都喜欢与之亲。第六种受诸神护佑。第七种不受火、毒、刀剑伤害,更不须特别防范。第八种很容易就可达到禅定境界。第九种容貌光彩。第十种临终时,心念清明。第十一种往生梵天。继续修行,因为在此已有修行四无量心的僧伽了。

佛陀在《如是语经》中说,若是把在世上所做的一切的善行集合在一起,也还不如修行慈观。设禅修中心、造佛像、铸钟或做社会服务,其功德都不及修行慈观的十六分之一。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的皎洁。同样地,修行慈观会比所有善行集合在一起还有益。修行慈观就像是孜孜不息地掘地,直到掘到最纯净的水为止。谛观自己,直到智慧涌起,爱流到表面。喜悦和幸福在我们眼中闪耀,周遭的人都从我们的微笑与存在中获益。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顾好,你就能帮助所有的人。你不再是世界的痛苦之源,你成为喜悦和清新的水库。到处都有知道怎幺照顾自己的人。他们喜悦快乐地活着,是我们最坚强的支持。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每一个人做的。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真谛,也是慈观。佛陀说,就算僧侣只修行一弹指时间的慈观,就不枉出家了:“他不会在禅定上失败,他将能实现老师的教法。供养他的食物不会被浪费掉。没有什幺善行是比日日修行慈观来得更大。”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不关心老婆导致离婚 怎么挽回老婆

不关心老婆导致离婚 怎么挽回老婆

怎么挽回老婆?我和老婆在一起5年半结婚1年半,刚开始我们关系很好,后来因为我爸妈反对我就对他开始冷淡,后来慢慢恢复,但是我们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吵架后我们互相不理,然后一般是我老婆先跟我...

达真堪布:明白佛理后,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达真堪布:明白佛理后,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达真堪布:明白佛理后,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问:在生活中,我们似乎明白很多道理甚至佛理,明知道这些讲的都很有道理,但就是不会落实,不会做,执行力不强,这是否因为我们经历的不多?请上师开示...

清朝痴头道人往生记--学佛网

清朝痴头道人往生记--学佛网

清朝时刻,有个痴头道人,俗姓王,直隶人,生来极为愚蠢。双亲早亡,缺衣少穿,空庐通风,又没有什么营计。即便有人送他钱,他也分不清数量的若干。后来,京城的陈道人收他为徒,让异日间扫地拾柴,晚上课诵弥陀佛...

《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

《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挂号立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明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经由过程邮件xuhua@xuefo.net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急...

雷迪西亚多大师: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三章 四正勤

雷迪西亚多大师: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三章 四正勤

第三章 四正勤「正勤」的定义是:能够非常地努力实践,称为「勤奋」(padhana)。能够适当地、非常努力地实践诸「法」,称为正勤(Sammapadhana)。没有任何勉强成分的努力,称为「正勤」,也...

老和尚很生气,下敕令把他赶走

老和尚很生气,下敕令把他赶走

有一个参学的人,品学都好,可是老和尚跟他就似乎冤家仇人一样,怎么看都看不顺眼,经常无缘无故地骂他、打他。他这小我很好,无论老和尚怎么样侮辱他,责骂他,他都能够忍受,他就是不走,照样在座下听经。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