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真境

茶和禅的关系从来都是十分密切的。茶最早的时候就是作为一种能帮助人修心静思的饮品出现,以茶助禅,进而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

君子之交,身和同住,身业清净,一同品茶修行;口和无诤,不妄语、说诚语,一同谦和待人;意和同悦,持精进心、一同坦荡面对;戒和同修,百善戒为先,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见和同解,破迷开悟,一同离苦得乐;利和同均,不厚此薄彼,同品禅茶甘露。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学佛修行引起了周围人的反感,甚至遭到诽谤,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学佛修行引起了周围人的反感,甚至遭到诽谤,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学佛修行引起了周围人的反感,甚至遭到诽谤,应该怎么办? 顶礼上师!我有个困惑,困扰了我很多年。比如,周围的人都不修行,有人修行却没有让大家生起欢喜心,反而让大家觉得是迷信,不被家人和朋友...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推销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推销

一个推销员来到一家超市推销他们公司的香皂。超市老板正忙着指挥职员们上货,于是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没看见我忙着吗?再说我这里货很多,以后再说吧!推销员仍然不死心,继续鼓动着如簧之舌,打算说服那个老板...

21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21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  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

普贤化身—拾得大士

普贤化身—拾得大士

普贤化身拾得大士拾得大士和丰干禅师、寒山大士同为唐朝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话说丰干禅师有一次游松林,漫步在天台县赤城山道路旁,偶然听到小孩的啼哭声,寻声找去,原来是一个小...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传》第十二章 太子立志去出家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传》第十二章 太子立志去出家

从此,净饭大王又在太子的宫中,增添更多的财宝、美女,他想用这些来不分昼夜地娱乐太子的心,但是,太子对这些一点留恋的心情都没有,每天他都为老病死而忧患而烦恼!他好像是锐箭射中的狮子,在高山茂密的林中着...

单身狗的八字特点 怪不得这些年感情都是无疾而终

单身狗的八字特点 怪不得这些年感情都是无疾而终

单身的原因很多,当一个人习惯于独自生活的时候,并不习惯面对所有人,很难再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自然而然地拒绝去交往,但是有的人也渴望感情,结果就是很不如意,感情往往无疾而终,很多人都想不通是问什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