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三、附编 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

三、附 编

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

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

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份。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至于说凡夫如何即生成佛,可用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用密宗先修幻身成佛;或用修净土法,临命终时往生净土不退,第二生亦即成佛。但禅宗、密宗即生成佛,均非报身成佛,报身要修因感果,则净土宗二生、华严三生为极速,常途则三阿僧祗劫乃成佛也。

问二:观心功夫得力,八识中根本习气翻动时,每至心疲力竭,当如何降之?以何方便乃能断尽一切烦恼,入自在无碍境?

答二:观心功夫,于八识亦有熏种起现关系,然以第六识为主。由第六识如逆水行舟,回光返照,予影响于第七、八识,转变其无始习气,故颇费力。惟有返观穷察,久久行之,透过第七识之障碍关头,始能永久观照。欲透过第七识,须至第六识转变,妙观察智后平等性智始可现前。以此第六识、第七识无分别智力久久行之,则八识方可得习气渐净。故先修止观,观照心性;次用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无分别智;至第八地,乃能断一切烦恼,达自在无碍境。

(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附注)自「答姚际虞问」至此,皆「答问选录」中分出。

[选自《太虚大师全书·第17编·20酬对·2答问·66答徐恒志问二则》]

更新于:27天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素食有益健康名不虚传

素食有益健康名不虚传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

居士: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

佛教圣众因缘集 一、至诚感应 信女得道

佛教圣众因缘集 一、至诚感应 信女得道

一、至诚感应 信女得道诗曰:摩诃罗者老年修,受供人愚说法愁;自叹无知生苦恼,恭聆此语证初流。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松寺,通常住有圣众百余位。距离松寺不远的村庄中,有一位虔诚的...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

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一)五王子出家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少兔楼陀。汉译无贫、如意。以过去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是摩诃男的亲弟,佛陀的堂弟。佛成道六年后,回到...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1我们也许知道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但很少有人了解他这一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没有对自己欲望的觉知和醒悟,人的一生就只是在欲望这个狱卒不断驱使和鞭打下的终身苦役。2如果一个事物欠缺质量,那么它就会倾向于...

守财奴

守财奴

守财奴人生就像福田,要收获美好的善种,就要用智慧去栽植。波斯匿王,是佛世时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后轻时,脾气暴躁而无信仰;自从皈依佛陀后,常常听闻佛陀的教化而笃信佛法,后来并成为教团的大拥护者。有一天...